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门头沟中医院

(2012-08-24 20:33:54)
标签:

门头沟中医院

杂谈

分类: 故乡札记

门头沟中医院

1949年前,门头沟没有医院。那时缺医少药,有几位郎中,走村串巷。西医更是少见。医疗器械不过是听疹器,体温表,注射器一类。1950年代初,琉璃渠人杨氏兄弟,何各庄人杨广义以及苏硕弟等人陆续办了龙泉务,三家店,石门营等诊所,才有了坐诊。后来几个诊所合并,在大峪后街3号关帝庙,大峪人叫老爷庙---昔日,大峪村少林会所在地,每年走会,这儿是起点。组建了门头沟中医院。是由几家诊所自筹资金组建的。几个西医在东辛房大街组建了联合医院。门头沟始有医院。中医院长叫杨润芳。杨大夫住我们家接壁儿。杨大夫高大魁梧,戴一副眼镜,又透着那么斯文儒雅。我管他叫大爷。坊间传说杨大夫是国军少校军医,医术精湛。故此才有资格当院长。杨大妈是护士。还没学雷锋那会,杨大妈就学着理发,给病人和我们这些孩棒子义务理发。其他大夫也住我们接壁儿。他们不带家眷,住单身宿舍。他们和邻里关系特好,与我年纪相若的孩子都称他们叔伯。

   中医院创建伊始,集中了门城地区的民间名医,人才济济。号称有五杨。

他们是杨润芳、杨凤祥、杨凤周、杨玉海和杨广义。都是几代悬壶,家

传。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凤祥所创小儿止咳方,誉满京西。凤祥先生

因此入<<门头沟村落文化志>>。一位郭姓大夫,针炙特别好,常见他身背

药箱走街串户出诊。很遗憾没记住他的名字。苏硕弟大夫是创建医院时

硕果仅存者。现虽年愈九十,仍能诊脉针炙。他曾用偏方冶愈我一位乡

亲妹妹的癫痫。至今传为佳话。那时,中医院代煎药。一个偌大的高炉,

炉台上布满了子火。子火上边座着砂锅。一位老药工管煎药,一丝不苟。

儿时,经常看他用药碾。觉得挺好玩。

  中医院的老医生们口传心授,培养后生。后来的副院长高文通,凤祥

先生的公子宝和都是杨玉海先生的高足,现已到古稀之年,都己退休。

润芳先生的女弟子仍在应诊。据医院介绍,其承继了杨先生的学术思想。中医院是少有的患者自主选择医生的医院,从1950年代起直到现

在。并不发生费用。在1990年代以前,中医院的大夫们还出诊。挂号费

2毛,出诊费5毛。大夫们出诊时和蔼,认真。1976年,我奶奶病重,是刘大夫出诊。我曾向刘大夫探询奶奶能否治好。那年奶奶已是88

高龄。刘大夫怕我伤心,小声说,钟太老了,试试吧。给我奶奶诊完脉,悄声对母亲说,弟妹,准备吧,给远处的送个信吧。是那么温馨,贴心。

1980年代,门头沟区医院迁入新址。中医院迁到区医院旧址,盖了新楼。被铁扫帚扫到联合医院的李万禄正骨诊所并到中医院。成为中医院的特色。其内科在门城地区也不错。我有时还到中医院看病。可心里感觉缺少了乡亲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栗元庄的石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