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门城地区的丧葬习俗

(2012-06-28 11:33:16)
标签:

五道庙

棺材

丧葬习俗

杂谈

分类: 故乡札记
                 门城地区的丧葬习俗

门城地区的人们把家里人死了叫老了,倒头了。直到如今,岁数稍大一点的人还是这样说,忌讳说死字。久病在卧的人,临近大限,家里会支起一块门板,将病人正卧在上边,所谓正寝,叫做上床。 昔时,农家睡炕。只有炕没有床。上床则是人死前的待遇。病人在床上苟延残喘,街坊四邻就会帮忙把妆老的衣裳为他穿上,让他静卧等待大限的到来。妆老的衣服上没有扣子,系绊。怕给子孙带来不吉。不能有皮毛制品,怕轮回为牲畜。有人说,人死的时候,其拇指会掐到自己降生时的时辰。不知有没有道理?反正这事不好验证。

家里人倒头了,首先要到五道庙去报庙。庙中供奉着闫王爷,判官,黑白无常等一干人等,是专门事阴间事务的鬼神,大概是活人要替死人报到,好让那边做好迎客的准备。当然,这是我瞎说。与此同时要派人给亲友报丧。娘亲舅大,如是老妇人过世,安顿好娘家人是必须的,。如是老太爷过世则要安顿好出了门子的姑奶奶。如果他们要挑出礼来,那可不消停。所谓闹丧,则是这两门亲戚的多。昔时,门城地区穿大孝。男子都是大五福布的长衫,白布裤。头戴孝帽,帽上长子、长孙上缀五个铜钱,腰系白 孝带,长子九尺,余下七尺。其余缀三个铜钱。女子孝衫也一袭白色,发髻上扣以白网,戴白纸箍。一律穿白鞋,用白布把鞋面覆盖,子侄辈留半寸黑条,孙辈红条,玄孙双红条。外甥蓝条,外孙双蓝条,玄外孙双蓝条。曾孙则是一身红孝。丈夫死子,妻子头上要戴白纸箍,以示穿孝,妻亡,则丈夫则不穿孝。俗语说,孝子头,遍地流。孝兼们见到外人,无论长幼,不分辈分,都行叩头礼。家中仍有一位 老人,跪单腿。只有双亲都不在了,才跪双腿。讲究主,还会在门口贴上白条,上书“恕报不周” 四个大字。

在乡下,民风淳朴。谁家有事街坊四邻不用请,都会主动来帮忙。不像后来现在楼房的邻居。张罗人在支客的带领下各司其职。主家要等娘家人和出了门的姑奶奶来到之后,才能入敛。入敛时还有吹鼓手奏乐,称为入响敛。过去庄家能请得起僧道尼做法事的不多。反正我在儿时没见过。都是吹鼓手。大峪的吹鼓手以永成号老板程春利,阴阳先生谭永禄以及金连元等人组成。我记得有一杜姓老人,唢呐吹得好,一曲吹下来,不张嘴换气。程老板会花吹,用鼻子吹唢呐,嘴上吸烟。都令儿时的我惊讶。吹鼓手还有一个作用,当有亲友来祭奠时,会奏乐。一方面替主家表示谢意。另一方面也是通知主家出门迎客。

亡人入敛后置于灵堂。小门小户搭棚,有钱人家置于正房,因其房内隔扇是可拆卸的,五间正房也很宽敞。摆上供品,点亮长明灯。孝子贤孙轮流守灵。客人来祭奠,要跪在两边陪祭。在子时和寅时烧纸。笫三天的晚上接三,亡人是男性,烧驴。是女性则烧牛。据说是去西方正路亡人的坐骑。这种风俗现在还有,只不过改在出殡前一天晚上了。 过去,丧事一般人家都要办七天。讲究的要办七七四十九天。那得是大财主。天天流水席。很有规模。出殡前一天晚上要传灯花。所谓灯花是白纸捻成花状,食油浸 泡后,放在一个小碟子里的一小块罗卜之类上面点燃,孝子贤孙们围灵而跪。长子长孙跪于灵前,将灯花依次绕灵传递一周,算一盏。传多少盏,依亡人阳寿再加天一 盏,地一盏。就是总数。传灯花时,鼓乐齐呜,僧道诵经。是丧仪中的一个小高潮。最累的当是长子长孙,他们立跪灵前,没人替换,也不能偷懒。我儿时,仅见过一次。

出殡时,杠房的抬夫们早早来到丧家,做好准备工作。丧家及众亲友在灵前行三拜九叩大礼之后,将棺材放在大顺之上,其长子拿着锤子,口中喊着爸爸或妈躲钉,封棺,他钉几下后,张罗人拿过锤子很快封棺完毕。长子摔丧罟子,手执招魂幡,还有两个子侄或抱牌或抱罐,其他男孝兼则手持闹幡行于前。姑爷撒着路钱纸。这与京城里的风俗不同。京城里撒路钱的都是外请,最有名的是一撮毛,听说他撒的路钱撒的高,没天云,如天女散花,一般人家请不起。抬夫们抬起棺材,有钱人家用棺罩,没钱人家,杠房会带一红色大布遮在棺材上边。棺材不能见阳光,以示阴阳有别。抬夫们在香尺的引领下平稳前进。女眷行于灵后。到坟地后,阴阳先生看好方位,长子填完头一锹土,并从棺材下取一杯土,兜上按原路返回,置于亡人生前所睡的席下边。其他人各执铁锹培起 一个坟头。仪式告一个段落。回家后,丧家仍要款待众亲友、张罗人、抬夫、吹鼓手、支客等人。三天后圆坟。逄七要烧纸,五七出门姑奶奶要烧伞,六十天要烧船。

至此,丧事才办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