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纤夫》阿垅

(2018-10-04 22:16:03)
标签:

自考

现代文学

诗歌

阿垅

纤夫

分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考核要求】
1. 识记阿垅为“七月派”成员以及他的诗集《无弦琴》,诗论《人和诗》、《诗与现实》等。
2. 简析本诗刻画纤夫形象的方式及其涵义。
3.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本诗的主题意蕴。
4. 对比“纤夫”与“老马”两个形象,简析其各自的涵义和诗人所寄予的不同情感态度。
【提示】
阿垅(1907—1967),浙江杭州人,原名陈守梅,又名陈亦门,文艺理论家,“七月派”诗人。代表作品有诗集《无弦琴》,诗论《人和诗》、《诗与现实》等。“七月派”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文学派别,继承和发展了“五四”以来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现实在作品中有机地统一,用战斗的笔,抒写火热的战斗主题,表现强烈的时代精神。它以胡风为核心,因其所主办的《七月》杂志和“七月文丛”、“七月诗丛”而得名。
《纤夫》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相持阶段的1941年。作者通过对江上纤夫的刻画,既描绘了在长江上艰难跋涉的纤夫,又包含着更加深广的历史内容,表现出了一种深藏在普通人民身上的坚韧强劲的古老民族精神和顽强生命力。从纤夫“四十五度倾斜的铜赤的身体和鹅卵石滩所成的角度”发现了历史的动力正是那“创造的劳动力和那一团风暴的大意志力”。更从纤夫的劳动中领悟到历史的真理:“前进的路”,“并不是一里一里的,也不是一步一步的,而只是——一寸一寸那么的”,诗人借此说明:在艰苦的时代里,只有脚踏实地、一寸一寸地跋涉,才能牵引着“古老而又破漏”的“中国船”,从革命走向胜利,走向光明。
《纤夫》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诗人在诗行中,融入了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手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距离,对纤夫进行了反复的、多重的美学观照,使得诗的艺术形象在饱满的情感内容之外,又有着很强的立体感与形态感。二是自由体长诗的诗歌形式,节奏多变,诗行的长短随着诗人的情绪而变化,给诗歌带来了极大的艺术张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