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跃龙中学初一(8)班学情分析(续六)
(2011-07-29 08:38:28)
标签:
杂谈 |
分类: 管理悟语 |
评析总结
专家这样说
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才是成功之母。那么,我们该怎么利用这次考试,今后更好的学习呢?今天来谈谈考试的总结问题。一共有三个步骤。
总结
(一)整体总结
(二)知识点总结
(三)考试技巧总结
1.这次考试你的策略是什么?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出现先紧后松或先松后紧的现象?2.有没有出现填错答题卡,或者一些很明显的低级失误?如果有,你要怎么能让自己记住这个血的教训?3.具体到每门学科。英语是否没有时间看完整个阅读?听力是否因为纠结前面的内容而影响了听后面的内容?数学是否因为专注后面的某道很难的大题而没有检查,导致丢了一些不该丢的分。等等。
进行这些总结后,同学们不要忘了,有一项工作是必需的:把这次考试的错题总结到你的错题本上,以更好的回顾和吸取教训。最后,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总结,结合你个人和学校的情况,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可能是下一次月考前或期终考试前的学习,调整你的计划、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做出更适合你的计划和安排。让这一次犯的错反省出梦想。在以后的路上,走得更远,变得更强。
考试时孩子为何成“马虎虫”?
半期考刚过不久,不少家长发现,平时作业差错率不高的孩子不知为什么,一到考试就成了“马虎虫”:不是看错了题目就是抄错了答案,一些完全力所能及的题目因为粗心大意,造成了不该出现的失分,成绩大打折扣。考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马虎虫”?
这类孩子之所以会发生上述“低级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孩子的感知觉动作统合能力不足。写作业、画画儿、阅读课文的过程都需要调动视觉、听觉、动觉等感觉器官在接受外界信息的同时,调用自己头脑中贮备的相关长时记忆信息,与当前的感觉信息进行比较,进而知觉到其意义,由知觉确认到准确表达同样要经过多种感知觉与运动协调过程的综合活动。
2、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未得到有效培养。很多孩子的这类问题并不是到了高年级才发现的,其实多数是从小就发现而未得到正确的矫正,反而只是在家长的不断埋怨、数落中又“强化”了这一行为而产生反应模式。
3、孩子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心。一进入考试状态,有些孩子就身不由己地紧张焦虑,导致思维的灵敏性和行为的有效性都降低,看错、写错之类的失误也比平时多得多。
4.孩子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或学习时心不在焉而屈服于外界压力,做题时也容易出现各种错误。
应对 训练孩子集中精力
1.对于感觉统合能力不足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相关的游戏与运动。如:常做腹部贴地、头和四肢往上翘的动作或爬行运动;打乒乓球;荡秋千;跳蹦极;玩一些经过选择(带有管理、总体构思、人生课题等内容)的电脑游戏和进行电脑操作训练等。这些活动都需要手、眼、脑等多方面感觉系统的协调运作,对感觉统合能力的提高会有帮助。当然,越早进行相关感觉统合能力训练,对感知觉动作统合能力的提高会越有帮助。
2.培养良好的生活与学习行为习惯,强调对孩子的规范化、秩序化的行为训练越早越好。在孩子两三岁、四五岁时,诸如“把玩具送回家”(物品归位)、全家人的用餐座位与餐具摆放之类的事儿都可以在游戏的气氛中快乐地做,久而久之则习惯成自然;从小学写字、写数字时,对写错的字不要大惊小怪,而要给予正确的示范,并对正确的书写和表达给予适当的鼓励;在学校里,从科学严谨和审美的角度提升学生规范作答的兴趣与自觉性;对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策略指导等,以提高学生对自己学习方法和学习进程的自我调控水平。
3.对于考试焦虑过强的学生,需要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帮助。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的认知调整和情绪放松练习,使之能够心平气和接受考试,坦然面对考试要求。
4.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能力 (包括正确书写)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具体表现为影响孩子面对学习过程的热情投入、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探究意向和专注程度。学习兴趣与孩子的学习生活经验和个人发展需要有关;动机则与当事人发自内心的具体或长远需要有关,也与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有关。
中学生学习的三种境界三种习惯三个要点
三种学习境界
一、第一层为苦学
二、第二层为好学
三、第三层为会学
三种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对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所以上面讲的学习的三个学习习惯实质上是三种思维习惯。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如何思考。
一、多读书,注意基础
二、多思考、注重理解
三、多重复,温故而知新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道尽学宗,不断的重复显然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这种重复不能是机械的重复,也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记忆。我们主张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一次比一次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所谓温故而知新也。
本学期的工作目标与设想
尝试一:小组捆绑法(2009年2月26日)
以考试成绩的平均值分成八个小组,以每一次考试的成绩进行捆绑计算,尝试扶持中等及成绩偏下的学生,提高优秀率与及格率。
杨琼璐:李慧文 陈昕炜 袁天益 陈奕霖 张舸帆 王泽宁 项鑫城
王焜昱:邵天源 杨慧慧 胡瑚倩余枝秀 黄义恺 魏善钶 叶堃杰
严宇祥:章航嘉 杨杭琪 陆衍岑 王雨欣章思雄 应敏 葛彦辰
林松桦:刘芝君 方钦钦 徐宁 高宁宁 潘峰 应吉 吴定珩
杨梦霞:郑振涛 张起通 鲍雨露 赵楚钰 李杭 魏玉昕 叶美辰
吴欣达:娄楚亥 王宣超 潘立恒 竺振迪 彭肖瑜 程晓敏 闫泽康
杨
陈伟丽
(注:红色的为组长)
尝试二:分层式竞争法
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按照成绩来分,这样比较公平。每一次考试在七个学生之间比。以此为手段,促进孩子的竞争意识。
尝试三:走组制激励法
每一次考试后再分组,进入下一轮竞争。这样为脱颖而出的孩子搭建平台,鼓励他们积极上进。
前三组:精英组
【分析】
前三组汇集了班级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他们是班级的主力军,中间三组,是很有潜质的学生,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根本不认真,如果能够端正态度,学习是可以进步的。最后一组,是班级里的学困生,老师家长要给他们希望,让他们自己也能看到自己人生的目标与希望。这样的分组法,我认为符合潘校长提出的关注班级里的前 40℅,中40℅,下20℅,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理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