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案例及反思
(2011-07-10 20:59: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青出于蓝 |
《乡愁》教学案例及反思
宁海跃龙中学
教学过程:
一、
二、
说起乡愁,真的,乡愁是古今中外所有背井离乡的游子所共有的情感。同学们能从我们的古诗中找到有关乡愁的诗句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些学生笑)
师:说得很好。因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呀,月亮与故乡从此密不可分。
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多媒体补充有关诗句)太多太多了。老师说,乡愁是一碗陈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乡愁是一首老歌,每唱一遍,都让人热泪盈眶;乡愁更是一部厚厚的书,每翻一页,都能读到游子心中的梦!在余光中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多媒体展示,简介余光中——)
三、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离不开一个读字。通过读,才能读出诗歌的感情,品出诗歌的意境,享受到诗歌的美丽。请同学们尝试着轻声读一读,你能读出这首诗应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读吗?并注意一下语速、节奏、停顿和重音。(生自读)
师:不错。同学们读得很投入。下面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比较一下你刚才的朗读,刚才读得不到位的地方加以改进,并在课文中划出停顿和重音。(播放黑色真实朗诵的录音)
师:读得声情并茂,我们同学都陶醉了,我们也要学习他的读法。请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朗读与录音,听出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读吗?
生:这首诗写的是思乡的愁绪,所以比较深沉,沉重。
生:还应该比较忧伤。
师:对。语速呢?
生:应该比较慢。这样才能读出比较抒情的味道。
师:(多媒体展示:忧郁深沉,语速缓慢些)好,老师请同学推荐班里的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诵。(生朗诵,同学报以掌声。)真好,同学们的掌声已说明了一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自由朗诵全诗。(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比刚才好多了,读出了语气语调。朗读诗歌,除了要读出基本的感情基调,我们还要读得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的节奏美,这就要注意停顿与重音。诗歌中的停顿一般按照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重音一般要突出句子中最能表达诗歌意思的词语。请同学先把第一节读一下,看看应该怎么读?
(稍后,生举手)
师:请你用较为夸张的方法,读得慢一些,重音加重一点,让同学都能听出来。好吗?生: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师:有不同意见吗?都同意了。老师也同意。(多媒体出示第一节的读法)同学们再一起将第一段读一遍,不仅要注意感情基调,语速,还要注意重音和停顿。(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很快找好另外三段的停顿和重音。(生轻声朗读,师多媒体展示全诗的朗读重音和停顿,然后请同学抓住基本感情基调,以教缓慢的语速,注意停顿和重音,自由朗读一遍,再齐读一遍。)
四、
师:读得真好。这样,我们是否就把诗歌真正读进去,读懂了呢?不,真正的朗读应该建在读懂读透诗歌的基础上。下面,我们一起再走进文本,一起细细品读诗歌。
品读诗歌,应该从什么入手呢?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方法,抓意象。意象,就是诗人所要借助的具体事物。比如,“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李后主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生齐声跟说),用“一江春水”做意象,写出了故国之愁的绵长;李清照说——
生:(生齐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我许多愁”,
师:以什么为意象?
生(齐):以 “舴艋舟”为意象。
师:对,以小小的舟写出了家国之愁的沉重。余光中先生又以哪些意象来诉说他的那份乡愁呢?
生: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多媒体展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诗歌是最富想象力的艺术,想象力越是丰富的同学,越能享受诗歌的美丽。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四个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事,他又能想到什么。这些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应有所联系。通过想象在我们眼前展现的画面情境,就是诗歌的意境。下面我们要请同学发挥自己天才的想象力,顺着意象这根藤,去摸摸意境这个瓜。
我们先看第一幅画面:小时候,乡愁是邮票。一枚小小的邮票,连接着什么?
生:连接的是我和母亲
生:连接的是异乡和故乡
师:由邮票,同学们会联想到什么?
生:书信。
师:我们给加个动词。
生:写信、寄信、盼信、收信、拆信
师:真多呀!同学们的想象力果然不错。能将你想到的画面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我想到的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就在灯下写下对母亲的依恋和思念,第二天早上,将这封信投进了邮箱,他笑了。因为他想到母亲一定能看到他的信,而且给他回信了。
师:是通过写信寄托乡愁。有时间,环境。是不是能紧扣“邮票”,再寄信前加上一句:“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
生:我想到的画面是这样的:终于,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早上,我收到了母亲的信,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信封上面的字迹是多么熟悉,是母亲一笔一划写下的;轻轻地抚摸着信封上的邮票,邮票上印着邮戳,那是家乡的名字。家乡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是又回不去!
师:真令人感动!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你是“唯寄愁心于邮票”呀!邮票小小,亲情浓浓呵!邮票是连接我和母亲之间感情的事物,这份乡愁,是离家在外的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我们在朗读这段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应该读出对母亲的无限依恋之情。(多媒体展示:朗读提示:无限依恋。师请一生朗读,生齐读)
师:因为有了同学们的丰富想象,平面的诗句成了立体的了。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也深入一层了。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想象以下几幅画面的意境。
生:长大后,乡愁是船票。我想到的画面是:一个云淡风轻的夏日里,青年诗人手持一张窄窄的船票挤在船中。岸边的妻子挥手的身影已越来越模糊,诗人的眼睛也模糊了!刚刚分手,诗人的心中已充满了牵挂 。虽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如能长相厮守又该多么幸福啊!
师:好个“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今的他们,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呀!一张窄窄的船票,该承载着彼此多少的思念啊!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满满!朗读时,我们又该读出怎样的情感呢?
生: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还要有似水的柔情。
师:我们请所有的男生饱含深情地来读。(男生齐读)
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当我终于可以见到母亲时,母亲已经长眠于矮矮的坟墓中了!凄风苦雨中,诗人直挺挺地跪在母亲的坟前,泪水和着雨水流下。冰冷的墓碑上,是母亲慈祥的笑容,可是,他永远无法握住母亲温暖的手,跟她说:“母亲,儿子好想你!”
生:他仿佛想起多年前离家时,母亲犹在“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想这一迟,却和母亲阴阳两相隔!
师:是呀!生死两茫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自发地轻声朗读,师提示)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深深的哀伤。“后来啊”的“啊”字可读成“呀”,先深呼吸,感觉有一种排山倒海般的哀痛袭上心头;“在里头”可以用上颤音。(师范读,生散读)
生: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仿佛看见老人站在海岸边上,向大陆眺望,大陆的影子隔着海峡似乎隐约可见,却无法到达!
生:这时候,波浪滔天,正像老人此时不平静的心情!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却又被这无情的海浪吞噬!
师:是呀!这浅浅的海峡,这人为的鸿沟,它阻断了多少亲人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真是海峡浅浅,悲怆深深!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诗人激荡的情怀,悲怆的情感。(生齐读这一段)
师:读完全诗,老师在想一个问题:诗人选用的四个意象能否互换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这四个意象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安排的。小时候是邮票,长大后是船票,后来是坟墓,而现在是海峡,都抓住不同时间的乡愁的特点。
生:这些乡愁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种递进的关系。从母子亲情,增加了新婚别,后来是母子生死之别,最后是对祖国的思念,情感上是递进的。
生:应该是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到整个民族之愁,这份乡愁也逐渐升华的。
师:很好。诗人以时间为序,写出乡愁缠绕了诗人一生;由个人之愁上升到民族之愁,程度加深加重,感情层层推进;诗人也写出了他们那一代人共同的心声。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诗人余光中,也找到了抒发乡愁的支点,撬起了波涛汹涌般的内心情感!如果说这首诗像是一幅油画,那色彩就是乡愁,一层层地加深;如果说这首诗是一首歌,那音符就是乡愁,将我们的情感带到了最高潮;如果说这首诗像一个大海,海浪就是乡愁,一波推着一波,最后掀起的是所有人心中的万丈狂澜!
五、
师:好诗总令人陶醉,引人遐思,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老师给自己配上音乐。(播放马思聪《思乡曲》,范读。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起来琅琅上口。真是太美了!美在哪里呢?同学们能说说吗?
生:我认为这首诗首先美在情感。诗人把他自己个人的悲欢与对祖国、民族的思恋交融在一起。
生:意象也很美。这四个意象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师:对,那应该说由意象构成的诗歌的意境也很美。还能从诗歌形式方面谈谈吗?
生:诗歌每段结构都是一样的,非常整齐,匀称。四段放在一起,让人觉得回环往复。
生:句子的长短都有变化。
师:是呀,句式相同,句子长短交错,这样就既有变化美又有整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低回婉转。
生:诗歌中还运用了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特别有节奏感。
生:我好像感受到了音乐般美好的韵律。像音乐一样一咏三叹,回环往复。
师:那么美的诗歌,我想同学们肯定也跃跃欲试了。下面老师为同学们配上音乐,然后同学们男女同学分角色齐读诗歌,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下面男女生交替着读,以读出诗歌的低回往复的旋律之美。(多媒体展示读法,播放乐曲《思乡曲》,生按照要求读。读得很陶醉。)
生(分角色读):小时候(女)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男)
我\在这头(tou) (女)
母亲\在那头(男)
长大后(女)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男)
我\在这头(女)
新娘\在那头(男)
后来啊(ya) (女)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男)
我\在外头(女)
母亲\在里头(男)
而现在(女)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男)
我\在这头(女)
大陆\在那头(男)
师:美妙极了,老师都被感染了。下面还有一种读法,让我们读出余音缭绕的感觉。(继续播放《思乡曲》,多媒体展示读法:男生齐读,女生在男生读到每段 “在这头”、“在那头”时,女生分别重复“在这头”与“在那头”,最后一句读完后,男女生再一起重复“在这头”、“在那头”两遍)(学生读后有余味未尽之感)
生(分角色读):
(男)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tou)
母亲\在那头
(男)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男)后来啊(ya)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男女合):在这头
师:每一首乡愁诗,里面都有说不完的乡愁啊!(《思乡曲》中,多媒体展示)诗人说:“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诗人说——(以下生根据多媒体展示齐声朗读)
生: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
师:诗人说——
生: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 也听见/沙 也听师:诗人说——
生: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师:诗人说——
生: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师:乡愁,也是所有海外游子共同的情感。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舒兰说——
生齐读:月亮,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师:彭邦桢说——
生: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师:洛夫说——
生: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 乱如风中的散发
师:好,请同学们课外再去寻找那永远说不完说不尽的乡愁,寻找诗人笔下那么多那么浓的乡愁。
同学们,我们不一定能成为诗人,但是老师愿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喜欢读诗,拥有一个诗心,让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诗意!谢谢大家!(播放歌曲《乡愁》在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
教学反思:
1、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我们应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本堂课,教师以朗读法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在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有自读、个读、齐读、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充分调动全班学生朗读诗歌的积极性,在读中读出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诗歌的一唱三叹之美。
2、诗歌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通过意象,运用想象和联想,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并揣摩诗人的情感,唤醒学生心灵的共鸣,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语文姓“语”,真正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流淌语文味书卷味,一节课就犹如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应该说,这是一堂语文味很浓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很有特色,彰显诗歌底蕴。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也较好地唤醒学生内心的诗意与灵性,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享受课堂,享受诗歌。
4、多媒体的巧妙运用。这节课中,多媒体运用得十分恰当。也许,诗与歌从来都不分家。本堂课,开头以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设置情境,教师以此诗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诗意情怀;另外,听录音;教师范读时的配乐,结束时播放《乡愁》的歌曲,整堂课就在这美妙的诗情画意中展开与结束,使整堂课浑然如艺术品,可赏可品。
5、适度的拓展。课前,教师即充分深入阅读文本,将书读厚。结合教学内容,既有余光中的乡愁诗拓展,又有台湾诗人的乡愁拓展,使文本立体起来,丰富起来,让学生能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文本,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