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家名画欣赏(七)

标签:
杂谈 |
中国历代名家名画欣赏(七)
18.董源
董源(934-约962),五代南唐画家,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县西北)人,中主李璟(943-961)时任后苑副使,后苑即北苑,世称“董北苑”。工画山水、牛、虎、人物,早期作品师法荆浩,勾皴之笔坚凝挺峭,笔势雄峻,后期以江南山水实景为入画,渐退山水奇雄险崚之北派画风,开创了云淡风清的江南画派,疏林远树,平远幽深,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对宋元两代士大夫文人山水画有重大影响,后世将他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传世作品有《龙宿郊民图》、《潇湘图》、《江堤晚景图》、《洞天山堂》等。
http://s14/mw690/002pWblbzy7mPi5OMRT0d&690
龙宿郊民图
http://s6/mw690/002pWblbzy7mPib6J81a5&690
《龙宿郊民图》局部1
http://s2/mw690/002pWblbzy7mPigqu6Rd1&690
《龙宿郊民图》局部2
董源画作《龙宿郊民图》,绢本设色,纵183.2厘米,横121.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此图是描绘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近郊风俗的青绿山水图轴,图中右侧为大山,左侧主体为水流,山峦圆浑,水面空阔,草木丰茂,杂树掩映。山麓处,人家杂沓,树悬巨灯,近处水涯,二扁舟相连,上竖彩旗,数十人列陈,或于岸上奋臂捶鼓,或于舟上连臂歌舞,众人嬉戏欢娱,似为节庆之乐。山下路上散布一二行人,似为行旅过客。这些点景人物大小不及数分,着红白色衣,用重彩点出,纤毫毕具。全图着意刻画近景、大山,粗看似北方画派的作品,但山石用长披麻皴,细密绵长,山顶多矾头,山间石隙层次交搭。凹凸分界处以圆笔与少量横笔点苔,有聚有散,这些技法突出了水墨烘晕营造的气氛,表现出南唐帝都华辇之下的民俗风貌。
此图本无画名,后明代董其昌定名为“龙宿郊民”,其意应是帝都附近的民众,华辇之下,歌舞升平。或应是端午之类的民俗节日,民众相聚于江岸及舟中,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嬉戏。
http://s12/mw690/002pWblbzy7mIK8de9dcb&690
潇湘图
http://s8/mw690/002pWblbzy7mIKgp1cj77&690
《潇湘图》卷主体部分
http://s3/mw690/002pWblbzy7mPiUOPZ002&690
《潇湘图》局部1
http://s13/mw690/002pWblbzy7mPiZfAte7c&690
《潇湘图》局部2
http://s12/mw690/002pWblbzy7mQDJ8qGT7b&690
《潇湘图》局部3
http://s12/mw690/002pWblbzy7mQDMXe4z9b&690
《潇湘图》局部4
董源画作《潇湘图》是一幅描绘人物活动的山水画。画中沙碛平坡,芦苇荒疏,在画面前景右下部的水泽汀岸处,站立着两位红衣女子,相距不远的前方另有一女子手中提箧回头相望似有所语,在她们左端不远处的滩头,有五名乐工正对着水面上徐徐而来的小舟吹奏击鼓。小舟荡漾于空阔的水面,一朱衣人端坐舟中,一侍从举伞恭敬后立,一人跪于朱衣人前似有事禀报,小舟首尾各立一漁人持篙摇櫓将小舟驶向滩头。水泽对岸是几重山峦,山顶有矾头,山坡上树木茂盛,左面水泽岸上是小丘平地,渐上渐平远。左面坡岸上几个漁人正撒网捕鱼,另有几个已下到水里,似在水下布网。左面近边缘处水面上还有小舟一只,首尾各立一漁人,正将小舟驶向岸边。
全画呈现的是依山俯水之景,画面里的平缓坡岸与葱郁山峦,具有南派山水画的典型特点。全卷由点线交织而成,墨点由浓化淡,以淡点代染,明朗而和谐。画作无作者款印,明代董其昌得此图后据《宣和画谱》所载,定名为《潇湘图》。
http://s9/mw690/002pWblbzy7mPj8XE3m78&690
此画作系张大千先生旧藏,绢本设色,179×116.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山形峻秀,树木葱郁,山道横亘,曲折延绵,道上行旅数人,步行者、挑担者、骑马者杂陈其间,相继而行,前方有一步行者已踏上江岸边的桥头,桥下江流曲折,水波粼粼,山道旁房舍掩映,人、犬活动其间,为画面平添生趣。画家以披麻皴表现山石纹理,再藉赭石打底,层层敷染石绿石青,一片春意盎然。据张大千先生考证,此画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颇具董源之风,订为董源作品,然近代学者考证,此画完成时间应在元代前后。
此画为张大千先生遗赠,画上有张大千等诸家题跋。
19.巨然
巨然,生卒年不详,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五代著名画家。原在江宁(邙江苏南京)开元寺出家,南唐亡,巨然到开封,为开宝寺僧。师法董源,工画山水。他早年着力刻画山体形象,用长披麻皴画山石,山顶多作矾头,晚年渐趋平淡,益见自然。巨然喜用破笔焦墨点苔,常于水边点缀风蒲,林麓间布置松柏卵石,风格苍郁清润。
巨然在继承董源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他以景之真添景之趣,意趣高妙,令人叫绝。能显细密而不零散,使纷歧而又统一,以笔墨之明润营造气氛之爽朗,且充盈于全画,为董源画作之未见,巨然的野逸景趣,为江南山水增添华彩。传世作品有《秋山问道图》、《雪景图》、《万壑松风图》等。
http://s11/mw690/002pWblbzy7mPjbwjPAda&690
秋山问道图
http://s15/mw690/002pWblbzy7mQFrcBlQ0e&690
《秋山问道图》局部
巨然画作《秋山问道图》,绢本墨笔,165.2×77.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画中层层峰峦相叠,林木丛生,上部主峰高耸而其势柔软,中部两山合抱,山下密林,山坳处林中茅屋数椽,柴门大开,屋中有二人对坐。林麓之间小径萦回,绕过柴门折入深谷。下端坡岸逶迤,林木偃仰,碎石临流,蒲草迎风。画面结构巧用矾头、空白之明以破物象密结处之暗,以虚衬实,整个画面塞而不迫,散而不乱,密中有疏,松中有紧,气势高远柔润而有别于北派的雄奇险峻。画中的主客二人就是在这明净而幽澹的秋山里,趺坐论道于草堂之上,宛若世间仙景。此图无款,有人疑非巨然所作。
http://s12/mw690/002pWblbzy7mPjgyFyb3b&690
万壑松风图
巨然画作《万壑松风图》,绢本墨笔,200.7×70.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山脊而上一片片松林茂密,山谷浓雾缭绕;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桥头树荫下有一户人家,房舍中有人劳作,木桥与山道相连,山道傍山泉沿山脚蜿蜒而上直至大山深处,虽深山幽谷也见人迹。画家此图与其他画作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以山脊松林集峰顶为一体,近、中、远层次分明。全图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野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此图画风当属画家晚期之作。
http://s4/mw690/002pWblbzy7mPjiBgz113&690
雪景图
巨然画作《雪景图》,绢本墨笔,103.5×52.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画面大致可分为三景,主山双峰並立,雄巖峻险,奇峰积雪,霭霭幽深,中景山石间楼阁隐现,客旅行于山径,近景则现河岸两侧,枯枝树石。山上林木散布,松叶尖挺,枯枝似蟹爪。山石皴法兼有披麻皴、卷云皴,运笔布墨与画家寻常画风有别。
此图无款,宋明时曾为宫廷收藏,画上钤有“缉熙殿宝”大印,明纪察司半印及乾隆诸收藏印。诗堂上董其昌题“巨然雪图,董其昌鉴定”。有人认为此图绘制时代应晚于巨然。
http://s14/mw690/002pWblbzy7mPjkBqYl7d&690
此图为画家据一唐代故事而作,故事内容为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二王书法,闻僧人辨才藏有王羲之《兰亭序》手迹,欲谋之而不得,遣御史萧翼巧赚。箫翼微行前往辨才所居山寺,与之交,积久,交渐笃。寻机探得《兰亭序》藏于房梁之上,乘辨才外出赴斋之机盗出。图中所绘,正是萧翼访辨才之状。梵寺背山临水,寺前溪流湍急,水面宽阔处一小桥横陈,萧翼正在桥头策马前行,带一随从顺山道直奔山寺而来。此图满幅皆用水墨兼行法,只人物屋宇略有设色,皴擦点染诸法兼备,笔墨细腻富有层次,明代张丑认为“笔法奇古,渐开元人门户”。
此图无款,《石渠宝笈初编》定为宋人画,明末为河南睢州(今睢县)人袁枢(兵部尚书袁可立之子)收藏,上有“宣文阁印”、“绍兴”小玺、“袁枢之印”、纪察司引等多处收传印记。张庚《国朝画征录》、《中国画家大辞典》谓袁枢所临巨然《箫翼赚兰亭图》“气韵冲胆,卓有古趣”,即据此本所临。此后此图历经磨难,画面受损,侥幸免遭毁劫,得以传于后世。
20.顾闳中
顾闳中(910-980),江南人,五代南唐画家,工画人物,曾任南唐画院待诏,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雅致,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深得后主赏识。唯一传世作品为《韩熙载夜宴图》。
http://s2/mw690/002pWblbzy7mPjnXYqd41&690
顾宏中画作《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韩熙载出身北方豪族,朱温时以进士登第,入南唐官至中书待郎,因见南唐日趋衰落,“又知世事日非,而耻为之相,故以声色晦之”。后主李煜“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觥筹交错之态度而不可得,乃命宏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顾宏中据此而作此图,所绘即韩府夜宴之全景。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http://s16/mw690/002pWblbzy7mPjBEDnhaf&690
http://s15/mw690/002pWblbzy7mPjCO7PEce&690
乾隆行书御题释文:
是卷后书小传云:熙载以朱温时登进士第,枕声色,不事名检。继得别卷载陆游所撰熙载传则云:唐同光中擢进士第,元宗朝数言朝廷事,无所回隐。又言齐止党与必基祸。使周时识赵,点检顾视非常。两卷所载,出自不同,而品识亦异,纪载之不可尽信如此。及考欧阳五代史云:熙载尽忠,能直言。又云:后蓄妓妾数十人,以此不得为相。观其与李谷酒后临诀之语,意气盛壮,及周师渡淮之役,毫不能有所为,则其人亦不免于大言无当,非有幹£之实用者。跋内又载,后主伺其家宴,命宏中辈丹青以进。岂非残季之君专事春色游戏,徒贻于后世乎?然宏中此卷,绘事特精妙,故收之秘笈甲观中以备鉴贰。乾隆御识。
《韩熙载夜宴图》卷以时间为序列,共分五段,每段以屏风巧妙隔开,前后相连又各自独立,从全图的结构上看,画家分别利用三件大立屏将画面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内的空间深度感又通过斜置的榻、几案、屏风等等物件的对称布局来表现;全图共绘了46人,其中女21人,男25人,有些人物频繁出现,各自的形象十分统一。韩熙载在画中出现了五次,有左侧、右侧和四分之三正面,但形神不改;他气宇不凡,眉头紧蹙,神态庄重。随着晚宴情节的发展,韩公多次更衣,从着黑袍(听 琴),到着黄衫(挝鼓),再着黑袍(小憩),转入仅着内衣(听箫),宴罢重着黄衫(送客)。
http://s15/mw690/002pWblbzy7mPjHHlkG0e&690
《韩熙载夜宴图》第一段:端听琵琶
第一段“端听琵琶”。画屏开处,为内室、卧榻,宾客满堂,夜宴甫开。榻后的空床帐幔高挂,锦被堆叠,琵琶横陈;韩熙载高冠长髯,端坐于榻沿,侧身垂手,似若凝思;韩熙载宠妓弱兰立于其左侧的卧榻前端;状元郎粲坐于榻上,俯身抱膝;太常博士陈雍、门人舒雅坐于案前;对面小案独坐的教坊副使李嘉明正侧身看着他的妹妹,他的左侧紧挨着名妓王屋山。满场人众正静听李嘉明之妹弹拨琵琶,主客两者浑然相忘,目光齐聚琵琶弦上的轻盈妙手,陶醉于美妙的琴声中。
http://s8/mw690/002pWblbzy7mPjLNBVJ57&690
《韩熙载夜宴图》第二段:挝鼓助舞
第二段“挝鼓助舞”。韩熙载换了一件浅黄色衣衫,挽袖反腕,举槌击鼓;娇小的王屋山窄袖长袍,叉腰抬足,翩翩起舞;舒雅为按拍板,一同表演唐代著名的“六幺”乐舞;郎粲斜着身子,坐在鼓边的椅上;韩熙载摰友僧德明也到场助兴,拱手伸指,与郎粲一起凝神静听;余者也按节拍击掌相和。
http://s5/mw690/002pWblbzy7mPjN8paA24&690
韩熙载夜宴图》第三段:盥手小憩
第三段“盥手小憩”。歌舞既罢,宾客稍事休息,韩熙载退入内室,兴致犹浓,与诸侍女共坐于榻,一侍女捧铜盆侍其盥手;另有二侍女正准备乐器、添换茶酒。榻前置有一高烛,红烛高烧,此时宴兴仍浓。
http://s14/mw690/002pWblbzy7mPjOFYURed&690
《韩熙载夜宴图》第四段:闲听萧管
第四段“闲听箫管”。屏风转处,韩熙载脱去双履,盘坐于漆椅之上,仅着内衫,袒胸露腹,手摇蒲扇,与一侍女对语;另一侍女挥动彩绘纱绢大扇为他送凉;韩公右前方五女绮罗艳装,箫笛齐吹,舒雅仍按拍板,韩公神定气闲,静听袅袅丝竹之音。
http://s4/mw690/002pWblbzy7mPjQuGK783&690
《韩熙载夜宴图》第五段:曲终人散
第五段“曲终人散”。天下无不散之筵,更深夜沉,曲终人散,客人纷纷辞别,韩熙载重衣黄衫,直立挥手相送;李嘉明仍坐椅上,其妹直立其前执手扶肩,有不舍之意,似依依惜别不忍相离。
http://s7/mw690/002pWblbzy7mPjSgUCO86&690
《韩熙载夜宴图》佚名行书跋:韩熙载传
佚名行书跋韩熙载传释文:
南唐韩熙载,齐人也。朱温时以进士登第。与乡人史虚白在嵩岳闻先主辅政,顺义六年,易姓名,为商贾,偕虚白渡淮归建康,并补郡从事,而虚白不就,退隐庐山。熙载词学博赡,然率性自任,颇耽声色,不事名检。先主不加进擢,殆禅位,迁秘书郎,嗣主于东宫。元宗即位,累迁兵部侍郎。及后主嗣位,颇疑北人,多以死之,且惧,遂放意杯酒间,竭其财,致妓乐殆百数以自汙。后主屡欲相之,闻其揉杂,即罢。常与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紫威朱铣、状元郎粲、教坊副使李家明会饮。李之妹按胡琴,公为击鼓,女妓王屋山舞六么,屋山俊慧非常,二妓公最爱之。幼令出家,号凝酥、素质。后主每伺其家宴,命画工顾宏中辈丹青以进。既而点为左庶子分司南部,尽逐群妓,乃上表乞留,后主复留之阙下。不数日,群妓复集,饮逸如故。月俸至,则为众妓分有,既而日不能给。尝弊衣作瞽者,持独弦琴,俾舒雅执板挽之,随房求丐以给日膳,陈致雍家屡空蓄妓十数辈,与熙载善,亦累被尤迁。公以诗戏之云:陈郎衫色如装戏,韩子官资似美铃。其放肆如此。后迁中书郎,卒于私第。
http://s10/mw690/002pWblbzy7mPjTRbiVe9&690
《韩熙载夜宴图》小楷七言古诗跋;清代年羹尧跋、王铎跋
小楷七言古诗跋释文:
唐衰藩镇窥神器,有识谁甘近狙辈。韩生微服客江东,不特避嫌兼避地。初依李升作逆事,便觉相期不如意。郎君友狎若通家,声色纵情潜自晦。胡琴娇小六幺舞,蹀躞掺挝如鼓吏。一朝受禅耻预谋,论比中原皆僭伪。欲持不检惜进用,渠本忌才非命世。往往北臣以计去,赢得宴耽长夜戏。齐丘虽尔位端撰,末路九华终见缢。图画枉随痴说梦,后主终存故人义。身名易全德难量,此毁非因狂药累。司空乐妓惊醉寝,袁盎侍儿追作配。不妨杜牧朗吟诗,与论庄王绝缨事。泰定三年十月十一日大梁班惟志彥功题。
清代年羹尧跋释文:
韩熙载所为千古无两,大是奇事。此殆尽不欲素解人者欤。积玉斋主人观并题识。
清代王铎跋释文:
画法本唐人,略无后来笔蹊,譬之琬琰,当钦为宝。王铎题。又跋:寄意玄邈,直做解脱。观摹拟郭汾阳,本乎老庄之微枢。文荪王老亲翁藏,善护持之。
http://s12/mw690/002pWblbzy7mPjZynJ96b&690
《韩熙载夜宴图》叶恭绰跋
叶恭绰跋释文:
此卷无宋代题识,亦未入明人真赏,然其为原物毫无可疑者。或者经人割截真跋,以隶赝画,遂不能为延津之合,未可知也。观铁纲珊瑚所载,祖无颇赵昇二跋,此画无之,可以为证。顷大千兄出示,不但得观绝艺,抑绢素粉墨、衣饰、用器、屏幛、瓶孟、乐具种种,足资考订者不一,非止其故事之足动人也。余别有所感,因题数绝于后: 微生付与饮亡何,伐性宁期溺爱河,聊胜仓黄辞庙日,别离悉听教坊歌。 郑五岂真堪作相,孙刘只使不为公,饮醇近妇嫌无赖,何似披裘大泽中。 稻精谁信宴非荒,醉梦宁知醒不狂,剩有中山千日酒,不须高詠阙山王。 关西妙笔杨风子,闽海诗篇韩致尧,辛苦与人家国事,一般凤泊与鸾飘。 抱£藏珎几刧灰,珠遥璧返未须哀,卜年享寿谁如汝,曾阅沧桑几度来。 今日披图蹟尚新,虎头真个善传神,缘何着个阇黎在,可是量江作谍人。
民国三十八年七月,遐庵叶恭绰书于香港罔极庵,时旅港又将一载矣。
http://s14/mw690/002pWblbzy7mPk1e5t3fd&690
《韩熙载夜宴图》庞元济跋
庞元济跋释文:
唐人真迹传世绝少,而顾闳中尤不易。觏此夜宴图为著名之品,向藏内府,不意流落人间,为大千道兄所得,出以示余,始知尚有如此奇迹。余何幸暮年获观此卷,眼福真不浅也。丁亥闰二月三日,八十四叟庞元济。
http://s14/mw690/002pWblbzy7mPk8hOd72d&690
《韩熙载夜宴图》叶恭绰再跋
顾闳中的原迹早佚,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传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被认为是存世最古的一件摹本,一说是北宋摹本,一说是南宋摹本,乾隆初年此画从私家收藏转入清宫,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1921年溥仪从宫中携出变卖,后由张大千购得,带到香港,20世纪50年代,此画作和韩滉《五牛图》一起由国家文化部重金购回,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2018,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