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挫折教育和试错训练最苦也不能苦了孩子接纳差异快乐竞争育儿教育 |
与许多现代学科不同,心理学里面有一门叫《心里学史》的课程,里面主要罗列了100多年来(当然也包含一些古代的)不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心理学理论。实际上,也就是不同作者对人的心理的不同看法。
现代国人,从落后中苏醒过来,从混沌中解放出来,对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自然非常追求,随之对西方的心理学理论也充满崇拜。当一个人去国外学了其中某一种心理学理论,有的人会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心理的真谛,认为已掌握西方先进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甚至招摇者有之,自吹者有之,试图占据领域高点者也有之……
但实际上,人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差异因素。心理学理论毕竟是关于人的理论,而人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所以西方许多心理学理论,实际上是在西方人文社会背景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点与自然科学有些不同,物理数学化学机械工程是不分文化的。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我接触这一块也有将近40年),如果从学者的角度全面看待心理学理论体系,体会或许会有些不同。我在医学心理学中列出5大理论,按时间顺序是心理动力(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以及近时越来越被重视的心理生物学方向。
如果从孩子养育的角度出发,简单一点说,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幼年创伤,行为学习理论强调奖、惩和示范,人本主义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图式,心理生物学方向自然把注意力集中在神经生物学过程。
单凭简单的字面理解,也可以看出以上各种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个体发展的规律和可以采取的某些方法。
但如果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最好我们对之要有一定的分析。西方是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一种理论一旦提出,就会反复地充分地去论证、推广。各种理论分别形成自己的学派,互相之间会放开来争论或辩论,却也不易引起老百姓们对某一种理论的过分的偏执。但到了我们这里,线性思维、是非对错截然分明的社会文化下,看到一种理论,如果觉得是对的,就很容易认为别的理论是错的——这个对的,自然那个是错的。这种情况一直在延续。
由于国内独生子女政策,由于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善,由于上一代人自身苦出身留下的遗憾,吸收国外人本主义理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最爱。国产的教育箴言“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也应运而生。
经过几十年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或“再苦也不苦了孩子”,全民教育是否因此获益尚未可知,一些不断出现的严重学生问题甚至自杀案例,分析其养育背景,有不少却是并未缺这些。
此类问题的深入研究恐还有困难,但至少可以从简单的逻辑去理解——人生面对的是社会系统,里面各维度各因素之间充满了差异(困难、痛苦),养育孩子的目的是将来去适应(面对、克服)这些差异。由此看来,虽然人本主义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或国产的“最苦也不苦了孩子”是需要的,但一定的行为学习理论的“奖励、惩罚和示范”也需要,心理动力理论的“避免早期创伤”也需要,认知理论的“关注良好的认知模式(图式)”也需要,自然,生物学的保证也需要。最后,一定的“挫折教育和试错训练”似乎也不是多余的
。

——————
注:此博文是对以下网文的联想
——————
录几位研究生群聊中简评:
(谢,现某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从业多年)
姜老师这篇小文真的把我观察到体会到思考到的精炼总结出来了。是的,随着心理学在大众中的普及,不少人喜欢用某一种理论或某一种技术去养育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爱,接纳,尊重,包容,无条件积极关注"等人本主义在新时代家长家庭教育思维觉醒中特别受欢迎,而忽视了老底子中国式教育里面的学会吃苦、尝试中试错的挫折教育。的确看到很多问题学生家庭教育里不缺民主尊重与包容,但缺少规则与敬畏之心与意志力。所以,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生活的环境也是一个多维系统,还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多方位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似乎更合适一些。
(韩,现某省级综合医院心理卫生科医生,从业多年)
嗯,没有规矩没有方圆,任性的孩子很多,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没有能力去实现,又接受不了,生命之河无法顺利流淌。。。
(钱,现某省某市精神病院医生,从业多年)
各个理论存在自然解释了部分问题,每个人的问题不尽相同,最后还是要系统化、个体化,结合文化背景差异,以问题出发,横向纵向多角度分析,系统看问题,帮助个体适应问题,从哪个点都可以是突破口,认知是瓶颈,人格是核心,众因素彼此相关,因人而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灵活处理。
哲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辩证地发展地动态地看问题,所有问题都是可以存在,既可以成为推动力也可以是阻力,都是人生的正常组成部分。
只是有些东西是人无法掌控的,如何接纳这些无法掌控的东西,是需要一定心理能力的。
哈哈,不知是否解读了姜老师的这篇精彩分享?
摘录几位网友简评:
(许老先生)
这篇文章我十分欣赏。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国人反思。
。。。比如,在孩子教育方面,“最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似乎这句话正确无比,其实也不能象姜教授所提出的以极端线性思维去理解。孩子的教育在下认为需要一定程度的逆境教育,即上文的"挫折教育“,它好比给孩子打了抗病的预防针,使孩子以后疾病来时,自身有了免疫能力,否则难以适应五花八门、良莠并存的环境。非好即歹,非歹即好的思维要不得哦!
(熙女士)
拜读了您写的文章,这是一篇很学术的内容,不知道我理解的是否对?您从学者角度,从医学心理学范畴列出五大理论;从东西文化差异来说明对这些理论需要全面理解,因为人和社会是多侧面的系统。目前很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原因之一来自于西方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转变成东方“最苦不能苦孩子”,导致孩子的受挫能力不强而出现各种极端的心理疾病。所以我们要把5大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明理养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要去适应和克服各种社会差异。我家儿子就是受挫能力弱,还有我小时候奖惩鼓励做得不对。所以孩子的问题父母也有一部分原因。
后一篇:说说领导者的“和稀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