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宴上,关于“小”与“老”两则
(2021-11-28 14:44:35)
标签:
育儿教育尊老爱幼系统问题线性思维 |
(一)小孩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父亲生日前一天,小女孩在上幼儿园的路上悄悄问保姆阿姨,是否给爸爸也送点生日礼物,意思意思就行。小大人的样子。
当晚,家长对小女孩的可爱举动,谈笑风生,孩子也感性地表现出骄傲和得意。
第二天,许多亲友面前,再次谈到了小女孩的可爱,随着大家的哈哈大笑,孩子继续略显感性的得意,但理性上似有被讥笑之感,于是初显尴尬。但大人们未察觉。
晚上,生日宴现场,人更多了,大家围着酒桌又一次谈起小女孩的可爱行为,又是哈哈大笑。但此时的女孩,感性的得意没了,理性的被讥笑占了上风,故而略显恼怒。此时大人们知道不宜再议下去了。
小孩成长,感性认识逐渐减弱,理性认识逐渐增强,直到成年,理性占优,感性退其次。
就前面这类小事,只要没有严重地且经常地伤到小孩自尊,就属于孩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过程中的"挫折教育"范畴,是好事。较之全方位无条件不分场合满足孩子的一切心身需求("最苦也不能苦了孩子"),适度的“不随意”其实有助于孩子以后对非标准环境的适应。
现实中,正、反事例都有。
(二)对尊老的线性认识和系统认识
一桌丰盛生日宴,中年家长请老年家人先上座,然后大家入座。
线性认识角度:老人自己都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中青年和少年也往往认为是多余的,为父母者也会觉得此举可有可无。
系统认识角度:自古就有某些规矩,里面有着系统的逻辑。中年人的尊老看似为了老人,其实也是为了自己,为了后代。待到少年长为中年,中年退化为老年,那时的中年人也会善待上一代人。
见过一位少年,做客时恶劣地对待亲戚家的爷辈老人,父母却没有任何表示,或许未发现,或许习以为常。几十年后,同样的待遇轮到了父母自身。虽然是个案,但现实中同类情况并不少见。
言传(理性的明白)身教(感性的领悟),代代相传,是为传统。
——————
朋友议论:
小孩需要点逆境教育,老人不宜三世同堂。
回应:
说的是。
但现在城里几乎没喜欢三世同堂的,节假日聚聚而已,一些为第三代服务的,则临时住子女家,或"上门服务",农民工更不具有三世同堂硬条件。也正因此,第三代缺少隔代接触,加上父代忽略,易产生一切平等的传统尊老观念弱化的自我中心第三代。这是目前普遍现象,也是我国今后养老问题中看不见的一面。
农村里三世同堂或许多一些。但一些三世同堂者情况也复杂:有客观条件限制的无奈,特別是不发达地区;有一方强势(弱势)的被迫,特別是经济发达文化落后地区。这些,都不是其中弱者个人能随心所欲改变的。
问题确实多,且都是系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