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差异与青少年留学(二则)

(2020-05-31 09:51:06)
分类: 系统模型解题

(近几十年,青少年留学是时尚)

(一)

(群聊)

记得很多年以前自学英文,有一课文,讲的是有一香港女孩,在英国学习,回到香港探亲,接触许多香港的亲友,完了又回到英国去。 这个女孩子诉苦,说自己回到香港的时候,香港的亲友们对他的言行举止,怎么也看不惯,说她不像香港人。在香港呆了一段时间以后,回到英国,英国人又认为她的言谈举止甚至讲话的口音,像个香港人。

这个故事,提示一个原理,青少年将来要在两个文化里顺利工作和生活,需要在学习阶段完成两步:第一,认识两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接受这些差异;第二,学会适应两种文化下的差异。

(二)

(续昨天话题)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

浅层表现,例如在日常生活方面,西方人的习惯将Good、Nice、Verynice、Thank you挂嘴上,显得很有礼貌;其他生活方面也有种种“西式”表现,不一一列举。西方人这种在生活中的表现,与中国人的日常表现泾渭分明,一看就知是外国人,在中西方对立时期中国人对此甚至会有一种厌恶,觉得是一种虚伪与装作。

从青少年在中西文化下成长的角度,浅层的中西文化差异,只要适当提醒,比较容易被孩子认识、接受和学会,也易明白这些是中西化文化下的客观存在,不会因为排斥而陷于困惑。

深层表现,在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等许多方面,例如西方人的个人主义和倾向于对外部差异的接纳(基于系统思维,接受多样性),与中国人的集中主义和倾向于对外部差异的拒绝(基于线性思维,接受统一性),形成一定反差。

从青少年在中西文化下的成长角度,对深层的中西文化差异,需要在中西跨界文化下生活较长时间以后才会慢慢被体验,例如因为文化差异让某些人活得比较累或成为一个问题时才被其认识到,对于青少年来说则是比较难以体验和理解的。

可见,青少年在中西方文化下健康成长,以上谈到的浅层和深层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理解、接纳、适应,也是必修课。未能解决好这些问题,也会派生出一些留学人员的适应问题,在长期门诊中见过多例。

例如,某师大两教授夫妻的儿子,被送英国留学,毕业后回国入银行工作,却适应得很差。他既表现出上述西方人的文质彬彬,又保留了中国式的拒绝接纳差异(线性思维很盛),也就是说没有同时学会西方人深层的接纳差异(系统思维缺乏),他有西方人的个人奋斗(工作认真投入),却没有中国的集体主义人生态度。所有这些,使他在工作中经常起冲突,经常发脾气,经常情绪受影响。亲子关系也很差,尽管父母以自己的身份将他安排进入银行机关;后来在某市找了个对象,也最终变成了仇敌,一次,两人一起来见其父母,在火车站,他拎着行李箱的拉杆,女友惊叫提醒她箱里有电脑,他却怒火中烧,认为她态度差,将箱子摔地上。显然,他在留学期间没有将中西文化差异从浅层到深层及如何适应学到手,同时也与其成长过程长期形成的难以改变的人格特质有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