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姜老师:……我只能在群里以微信方式向你请教。
我有一对七十多岁的亲戚,他们的四十五岁的独生女因突发脑出血亡故。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欲绝,两老夫妻从早哭到晚,己经快六七了,一直这样悲伤,体重都已下降十余斤了。我很想为他们早日走出这阴影助一臂之力,特来求教于你,恳请原谅。
答:
X老师,没关系,失独问题是当今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70多岁失独,对老人的影响自然更大。但是,失独毕竟是客观生活事件,各种试图减轻失独以后的心理痛苦,方法很多(等下我发个课件),但是效果还是有限的。
在开始阶段,最重要的是亲人的陪伴,如果有孙辈更好。不知道他有多少的亲友,这个时候还是应该轮流的有些亲人去陪着坐坐,亲人在陪伴的过程当中的劝导是一个难题,过分地从积极方面去讲,有点超乎现实;一味地陪他陷于悲痛之中,又会增加痛苦。所以一般在先期交流过程中尽量淡化,淡化人生,谈化过去,淡化将来,有时只要有人在边上,不过多说话,也叫社会支持。当时汶川地震,中国医大一位心理教授在面对一位失去家人的老太时,现场虽未做太多“说教”,但俯身屈膝在老人右侧,以双手紧紧握住她的手,默默陪伴一小段时间。
在失独老人稍微有了调整效果以后,应该帮助换换环境,换换生活内容,也是一种方法。
认识当然是关键,也就是“想通”。在认识的调控方面,也就是帮助他们“想通”,需要循循善诱,甚至涉及生死观。心理医生有一些语言技巧,如果自己有主动求医求助的倾向,那么可以到X院心理门诊,其他医院的心理门诊也可以。如果自己没有求助动机,那么亲友也可以借其他的理由,比如说失眠啊,带领他到心理门诊去。
顺便说一下,有时候,医生使用一点情绪调节药物,也是可行的。
附:课件一部分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