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文集) |
[录自姜乾金等五校合编:医学心理学,浙江医科大学出版,1986年(全书下载)。该文曾登在《气功》杂志,后修改纳入86年教材中,今日因老师而旧文新览]
第五节 气功与心理治疗
气功在我国历史悠久,至少已有 2000 年以上的历史,与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某些训练程式如印度的瑜加 Yoga 等一样,是一种自我心身锻练的好方法。气功的某些特点是深呼吸训练,意守“丹田”及全身放松达到入静,并用意念引导“内气”使之按“经络”循环,以调整“阴阳”,更新“气血”,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之目的。
气功的种类很多。从姿势上分有站功、坐功、卧功等。从训练时的动静角度可分为动功和静功。太极气功、五禽戏、鹤翔桩等属于动功,炼功时具有肢体运动动作之特点;内养功、丹田功、站桩功等属于静功。但这只是相对而言,而且现在出现的新气功大多同时具有动静结合之特点。
气功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治病方法,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明,气功治病是有其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目前尽管气功疗法的研究还不够,对其原理了解得也不多,但从医学心理学角度来看,它可能既属于自我调整疗法中提到的松驰疗法,也类似于生物反馈疗法,也可能 还有自我暗示因素,总之可归属于行为疗法(或心理治疗)的范畴。
下面主要将气功与某些心理治疗方法进行一些比较,以探索它们之间某些可能的联系。
一、气功与松弛疗法
在世界诸多种文化中,存在许多带宗教色彩的活动仪式。这些仪式活动有的几世纪来一直被延续下来,有的则不断地得到补充和转换,其中有的还逐渐演化成为当地人民强身治病的手段。如 14 世纪存在于某些地区基督教徒中的一种祈祷活动,就有一系列固定的程式:单独静坐、低头闭目,放弃杂念、轻轻吁气、想像着注视自己的心脏,将思想从头部移向心脏,在呼气时轻轻移动咀唇或者从心底里默说某一句话,如此反复进行。此外,如公元前一 世纪犹太人中的一种神秘主义早期活动形式、印度公元前即已有记载并且现在很为流行的瑜 加术、以及由我国传往日本的佛教禅宗等活动形式也都具有上述类似的活动程式。这些宗教色彩的训练程式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都要求进行某种重复的精神活动,多要求保持沉静姿态,降低全身紧张度,具有安静的训练环境。
有人利用上述宗教训练程式中的共同特点,即全身松弛反应(relaxation response), 创立了一种新的非文化的松弛训练程式。其中主要内容是轻装、舒适静坐、闭目、顺序放松全身肌肉、排除杂念、默数呼吸等。(Benson H,1977)每次训练 10-20 分钟,每天两次,持 续 3-6 个月。使用这种松弛反应训练,已证明能治疗多种功能和器质性疾病。如早中期高血 压、哮喘、心理生理失调如抑郁、失眠等。(Ince LP,1980)不少人还对其中的作用机机制 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证明松弛训练法确能改变体内的某生物学过程,从而能缓慢地然而有效地和主动地达到治病目的。(Pomerleau OF,1979 p165)
拿气功与松弛疗法稍加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类似之处,例如气功也强调放松入静。气功的特点是静中有动,从直接松驰效果来看,气功的全身松驰程度相对地要较松驰 训练法差一些。但是,我们知道人体的一些疾病往往不是简单的全身性功能活动紧张过度, 而是首先由于机体某些局部功能活动失调所致,如早期高血压,溃疡病等。从这一点上看, 气功的动静结合,以静为主,静中有动,或许更有利于促进全身功能的重新协调。在临床上, 气功对诸如高血压,溃疡病,哮喘,焦虑,失眠等病人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与上述松弛疗法的疗效报告是一致的。
二、气功与生物反馈
生物反馈是近年来很引人注目的一种行为疗法,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内脏学习(Visceral learning)。所谓内脏学习,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使动物或人学会控制那些原来不属于意识控制的脏器活动,例如心跳、呼吸,脑电波等等。训练的基本过程就是不断地对个体出现的正确反应给予奖励(如血压下降)。这样,个体就会不断地努力寻找这种正确反应。经长期训练学习,个体能 够“学会"在一定范围内对这种内脏生理活动进行定向控制。生物反馈则通过仪器记录和转换,将人体内的某些生理活动信息如血压水平、肠蠕动幅度等反馈到本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本人有意识 的主动学习训练,(使形成操作条件反射)学会控制这些脏器的活动。
气功具有一定程式的操作过程,虽然没有明确的生物信息反馈,但是体内体表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感觉,它强调根据这种感觉用“意念”参与控制躯体各部分(包括内脏)的活动。经过长期反复“练功", “意念"就有可能通过对自身内部活动的积极体验和感受,代替上述信息反馈,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学会控制部分脏器的活动。某些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内脏下垂等,通过气功训练能获得明显改善,可以认为是这种“意念”控制训练之结果。国外对印度瑜加术师的研究也证明,类似气功的瑜加术确能使部分人学会控制某些身体部位的生物活动过程,如随意调节手掌两侧的皮肤温度差、改变心率等。可见,气功具有生物反馈性质也是比较肯定的。
三、气功与想像疗法
所谓想像疗法(Imagery Theropy),即病人主观想像体内某一部位或某种病理生理活动,并积极设想机体最终战胜疾病的过程。通过这类积极的空幻想像,以增强抗病能力。例如为了治疗肿瘤病人可想像着体内白细胞如何奋起,并和抗肿瘤药物如何协同作战,并最后消灭肿瘤细胞的过程。在想像过程中还可伴随进行绘画,将想像过程形象地绘出来。
想像疗法并不是无中生有的神话,有一个简单的实验事实,当一个人想像着用力蹬自行车时,下肢血流量就相对增加,这是心身反应的具体表现。国外有些人(如 Simontous、Leshan) 在临床上使用想像疗法治疗肿瘤病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存活期较对照病人相对延长。
气功训练过程也存在明显的想像疗法成份。例如病人想像着“贯气”,想像着将“蚀气” 从百会穴至涌泉穴排出体外。经这种训练,多数患者能做到“贯气"就放屁,如原来便秘者 获得通畅。又如患者可想像将“气"集中到患病部-位如肿瘤所在处,以便加强对病变部位 的作用。用气功治疗肿瘤,就包含着这种想像“贯气"的训练内容。对照上述国外的研究工 作,应该说这是肿瘤病人获得疗效的原因之一。
四、气功的心理暗示和情绪调节作用
临床上的暗示疗法、支持疗法等心理治疗手段之所以能发挥一定作用,其主要原因是通 过内部或外部语言作用,使病人产生并保持积极的情绪反应。积极情绪能改善人体内部生理活动过程,这对许多病人特别是慢性病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松驰训练的研究也证明, 这种治疗方法还产生一些心理方面的良好作用,如训练后病人报告有一种愉快感觉,有的人 还告诉有一种发热感和轻度性觉醒,更多的人报告有一种舒畅的休息感。Patel 指出,持续 地进行松驰训练可减少患者每天由于情绪激动所造成的血压升高程度。所有这些心理上的良好感受都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气功是一种实在的,具有一整套训练程式并有其本身的系统理论作解释的一系列操作活动过程。做为参与练功的人,在操作训练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良好的感受、产生一种向往、一种希望,因而病人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增强抗病意志力。我们对病人的临床调查也证明,凡坚持参加气功训练的病人,均报告有这类良好的心理感受。这些心理条件无疑对促进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可见自我暗示和心理支持因素也是气功治病的原因之一。
但是,气功的心理作用也往往有两面性。例如研究松驰训练发现,除了多数人有松驰愉快感觉,也有少数人报告训练后出现幻觉、失眠等心理方面的紊乱。其原因尚难估计,据认为可能与感觉剥夺(Sensory deprivation)有关。这种情况在气功训练中也时有发生,即所谓“气功偏差”。因此,在气功训练中也应引起注意。
(浙江医科大学 姜乾金)
(历史记忆——后来,气功热,然后,走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