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戾气,看似“高大上“,实质损害个体自己及其所属群体。
戾气的背后是缺乏同理心(共情)。缺乏同理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特定环境互动的产物。
什么是同理心?(这一段来自网络)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等,这些词其实都是同理心的表现。同理心(Empathy)的官方解释是:理解和响应他人经验的综合能力,也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客观地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并传达给对方的沟通交流的方式。简单地说,同理心就是与人共情,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方面。
戾气背后是缺乏同理心,那么缺乏同理心的背后呢?从系统的角度,缺乏同理心的背后是线性思维充斥,系统思维匮乏。
缺乏同理心,自幼年开始,与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关。缺乏同理心的人存在于全年龄段的人群中。即使在部分6、70岁的老人中也有存在,因为他她们生长的特定环境中充满了“非高即低、非大即小、非上即下”的极端线性思维。
前一篇:从“供应链管理专业”聊起
后一篇:小班与大班,学习与信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