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文提到,“频繁探望变坏事”。
急重病人入院,亲朋好友探望,属于理所当然,理论上就是社会支持,是对抗压力的“可利用资源”。
直观地看,这种“支持”似乎越多越好。但实际上,太多人太多次数的“探望”,对于某些病人反而增加压力,不利康复……
因为,这也不是线性问题,而是系统问题。
——————
按应激(压力)理论的经典说法,社会支持是应激(压力)可利用的“外部资源”。甚至,在应激(压力)有关多因素中,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甚至压力反应等因素都对健康有或积极或消极的双向作用,唯独只有社会支持具有单向的积极作用。
其实,也不然,早在1990年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4卷第4期文章中(稍模糊的pdf见文后),博主们的调查结论,“社会支持”越多,对于半山区儿童来说,就是家长老师同学的关爱越多,其患流行性癔病的可能性反而越大,而同年级那些满山遍野跑的没人管的贫穷的“野孩子”,却较少发病。
这一现象与上文病人探望或是同类的问题,社会支持对健康的意义,其实也具有两面性。
——————
或许,原因,是因为“社会支持”本身的多维性,例如,“主观社会支持”对健康的积极意义就超过“客观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