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治疗是技术更是艺术(理论的重要性)

(2018-12-25 20:42:51)
标签:

心理理论

心理干预

心理治疗

心理艺术

意识与非意识

分类: 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学心理学

本文引自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第6章第1节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概述,也是《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三步曲”工作范式》内容之一

三、心理理论与心理干预

众所周知,临床医疗活动,主要凭医生的生物医学知识、技术和经验。同样,心理干预也需要心理医生的心理学知识、技术和经验,而且更强调对某种干预方法所依据的心理学理论的掌握。换一句话说,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干预(治疗)的支柱,没有各种系统理论做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充其量只能算常识心理学技术。

在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已经谈到心理现象包含“意识”和“非意识(下意识、无意识)”两部分。如果我们将建立在各种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不同心理治疗方法做横向比较,则会发现,尽管它们之间在专业术语、操作步骤等方面不同,但几乎都涉及到人的非意识或下意识层次(图6-1)。不能理解和把握这一点,我们的各种心理治疗操作就会变得机械和刻板,变得类似生物医疗过程。以机械的方式理解心理治疗(如下文的各种行为疗法),其效果往往是难以显现的。因此,笔者认为心理干预(治疗)不但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艺术。

 

心理治疗是技术更是艺术(理论的重要性)

理解心理治疗过程存在双方心理活动的“意识”与“下意识”两个层次,理解来访者心理问题也有“意识”和“下意识”层次,有助于把握心理干预的艺术性。

(一)心理干预过程中双方心理活动的“意识”与“下意识”

如图6-1所示,心理干预过程以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认识交流为基础。但认识活动实际上受意识的(或随意的)和下意识的(或不随意的)两个层面因素的影响。

作为医学工作者,熟知神经系统包括随意神经和自主神经。“随意神经”对机体机能的控制是“随意”、“意识”和“动物”性的;“自主神经”对机体的控制是“自主”、“不随意”、“下意识”或“植物”性的(故也称植物神经)。实际上,心理活动也存在类似情况,认知过程就包括意识的和下意识的两个层面。其中意识层面的认识活动,如辨认、思考、判断等,是随意的;下意识深层的认知因素,如认知图式、信念系统、习惯等,则是不随意的。

(二)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意识”与“下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希望通过意识(或随意)活动,包括使用“常识”、“逻辑”和“判断”等,试图说服或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好像各种心理问题都是“意识”的问题。但实际情况是,一些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能用意识问题来解释:例如来访者明明知道自己的情绪低落(抑郁症),或者明明知道自己有不必要的重复动作(强迫症),或者迫切希望自己尽快入睡(失眠症),说明他们在意识层面是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的。而且他们还曾经长期通过自己的意识努力,比如查阅大量资料,获得各种知识,掌握其中原理,了解因果关系,试图“让”自己消除抑郁,控制重复动作,安然入睡。但实际上,他们越是这样努力地去“意识”问题,越是努力地使用自己的“随意”控制力去克服问题,问题往往越严重。同样,来访者亲友也尝试运用通常的“劝说”,让来访者“明白”这些道理,从而使这些来访者改变上述症状。结果同样无效。

这就说明,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形成,超越了人类意识层面的认识活动和逻辑解释,需要从下意识的影响因素,由另外的“道理”——各种心理理论来解释。

(三)用心理学理论解释“下意识”和实施心理干预

各种重要心理治疗理论能够解释“下意识”的原因对于上述心理问题的触发与影响作用。例如“抑郁”、“强迫”和“失眠”等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可以由精神分析理论的“潜意识”与“心理动力”、行为学习理论的“行为习惯”与“强化”、人本主义理论的“潜能”与“心理失调”、认知理论的“功能不良假设”与“自动性思维”等理论来解释(图6-1)。

各种理论同时还提供以本理论为基础的特定干预技术,用于解决这些“下意识”深层的问题。例如,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潜意识里的“心理动力”因素,不能直接通过忠告“你有心理冲突,应予克服”的意识途径来解决,而应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涉及潜意识的各种特殊技术来解决。行为理论认为,问题行为是由于各种行为学机制,例如成长过程中那些不经意的环境强化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应采用反复的定向的行为训练才能加以矫正。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来访者的痛苦与其成长过程中受到周围人群的条件性关注,“潜能”被压制有关,应利用医生对来访者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而不是各种有条件的说教来解决。其它许多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也都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认知理论提出“认知图式”的概念,森田理论提出“森田神经质”概念(图6-1)。

总之,各种心理学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心理治疗的快速发展。从心理治疗的专业角度,需要注意两点。一方面,不能仅仅以常识的说教进行心理干预,甚至代替心理治疗(这种情况目前在国内一些临床专业人员中普遍存在)。因为没有理论基础的各种说教,与普通老百姓无异,虽然也对某些来访者有益,但等于将心理治疗的现状退回到百年以前。另一方面,对各种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及对心理问题的“意识”和“下意识”缺乏深刻理解,则心理干预(治疗)的过程会变得僵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