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医学模式转变——医学心理学的目标
标签:
医学心理学创建姜乾金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学模式 |
分类: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文集) |
医学心理学既是医学模式转变的结果,也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力。
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兼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统一体。但是,在健康和疾病这一医学根本问题上,自古以来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有重视躯体生物因素的,有重视心理因素的,也有两者兼而有之的。
所谓医学模式,大致是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与医学有关的各种观念的集中,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一种医学模式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它们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习惯化了的风格和特征,从而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我们这里只讨论近代的两种主要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何为生物医学模式
古代西医是重视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古希腊时期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460~370 BC)就提出人的气质和对生活情景的反应方式可以影响疾病。提出把心理(气质等)和躯体因素(体液),同时看成疾病的影响因素和结构基础。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 BC)也观察到,愤怒、恐惧、勇敢、快乐等精神活动,可以对人体产生影响。
但是,在以后中世纪漫长的宗教统治时期,由于受唯心主义二元论哲学思想的限制,“心”、“身”被长期割裂开来,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也被长期忽视或遭歪曲。
科学的西方医学(简称西医)是自然科学冲破中世纪宗教黑暗统治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随着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不断取得成就,医学家广泛地采用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对人体进行了步步深入的研究。医学科学出现了诸如哈维(Haryey W,1578-1657)的实验生物学和魏尔啸(Virchow R,1821~1902)的细胞病理学,使得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不断深入,从整体到系统,到器官,直至现在的亚细胞和分子水平。在这几百年里,人类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大大地向前迈进。在防治某些生物性疾病诸如消灭长期危害人类的传染病方面,成绩尤为巨大。例如,在本世纪初,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还是传染病(高达580/1O万),而到20世纪中叶,大多数国家传染病死亡率迅速下降至30/10万以下。
不过,西医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受宗教的心、身二元论的影响。宗教教义将人体仅仅看成一个供灵魂从这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转移的容器。因此,尽管教会很早就已对医学做出让步,同意进行人体解剖研究,但这种让步明显地包含着一种默契,即禁止对人的精神和行为进行研究,因为这是宗教研究的事,西医就是在这种心身二元论宗教思想束缚限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教会作用逐渐缩小,但作为一种文化这种影响一直保存下来。其次,在方法学上,西方医学的发展受伽利略(Galilei G,1564-1642)、笛卡儿(Descartes R,1596-1650) 、牛顿(Newton I,1642-1727)等自然科学家在那时所倡导的分析和还原论的影响。所谓分析和还原,就是将被研究的对象(统一体或系统)分解成各种可独立的系列或单元(isolable causal chains or units),只要将这些单元重新堆砌(还原),就似乎能从物质上和概念上认识这个统一体或系统。这种方法论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曾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其忽视整体观和系统论的一个方面,特别在医学上是这样。
在心、身二元论和分析还原论的影响下,经典的西方医学习惯于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在实际工作中,重视躯体因素多,重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少,在科学研究中较多地着眼于躯体的生物活动过程,并向深入细节的方向发展,很少注意行为和心理过程,并忽视社会和生物的系统因素对人体的作用。正如Engel GL于1977年所指出的,经典的西方医学将人体看成一架机器,疾病被看成是机器的故障,医生的工作则是对机器的维修。可见,传统的西方医学主要地还是停留在生物科学方面,有关这种医学的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二)为何需要转变医学模式
20世纪70年代。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领域,开展了一场关于医学模式转变的大讨论。许多证据显示,当时西方医学模式面临许多问题,需要由一种新的医学模式来替换。
笔者(1984)在“医学模式与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一文中,介绍了当时国外医学模式转变讨论中所涉及的理由或者动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1900年以后,人类死亡率的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种研究报告证明传染病已不再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传染病的地位被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等所取代(表1-3)。
表1-3
|
位 次 |
1900年美国 * |
1973年美国 * |
1984年中国 ** |
|
死亡原因 |
死亡原因 |
死亡原因 |
|
|
1 |
流感和肺炎 |
心脏病 |
心脏病 |
|
2 |
各类结核 |
恶性肿瘤 |
脑血管病 |
|
3 |
胃肠疾病 |
脑血管病 |
恶性肿瘤 |
|
4 |
心脏病 |
事故 |
呼吸系疾病 |
|
5 |
血管病 |
流感和肺炎
|
消化系统疾病
|
|
6 |
慢性肾炎 |
糖尿病 |
外伤 |
|
7 |
所有事故 |
动脉硬化症 |
肺结核 |
|
8 |
恶性肿瘤 |
慢性肝病 |
中毒 |
|
9 |
婴幼儿疾病 |
婴幼儿疾病 |
泌尿系疾病 |
|
10 |
白喉 |
呼吸系疾病 |
其它传染病 |
* 引自Pomerleau OF,1979
(2)许多资料证明,上述这些疾患的发生,除了生物因素,还与心理社会因素以及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联系的行为危险因素(behavioral risk factors)密切相关。据分析,在美国造成人类死亡的前十种原因中,约有半数死者直接或间接与生活方式有关。以心血管病来说,它占人类死亡之首,达54%(39-56%)。心血管病死亡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时不少国家仍有进一步升高之趋势。在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心血管病死亡率在20世纪中前期也曾持续上升,其中美国还一度居于英语国家的首位。可是自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采取多种相应的生物心理社会措施,虽然绝对发病率仍然很高,但与其他一些国家比,美国中年期冠心病死亡率却以较快速率下降。
(3)研究显示,现代心血管病发病率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例如技术更新迅速致使职业容易老化需要人们不断更新职业技能等),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心理的健康和情绪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人体就不可避免地遭到不断增加的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使得部分特异质的人易发心血管疾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相反,某些国家在20世纪中期以后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和行为因素在心血管病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注意从各方面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如重视进行心理社会环境的改造,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行为类型纠正的尝试,以及将行为科学直接应用到临床等,使得冠心病发病率由上升渐趋下降(Stamler J,1981)。
(4)同时,几十年的生物行为科学(bio-behavioral science)研究资料,也使人们对心理社会紧张刺激造成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mediating mechanism)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其中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机制的文献则尤其为多。行为科学的发展,例如生物反馈(biofeedback)、自我放松训练(self-relaxation response),操作条件训练(operant conditioning training)等技术的发展,则从实验和临床应用等角度雄辩地证明,心理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主动地控制属于自主神经支配的一些脏器的功能活动。这就为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直至社会过程)的直接、间接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实际证据。
(三)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凡此种种,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足以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疾病的治疗也不能单凭药物或手术来解决。于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提出来。Engel GL(1977)的“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一文,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征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说明。
所谓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是一种系统论的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即系统,其核心是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
同时,该认识论对于医学心理学来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我们可以通过对系统中的任何可能因素和环节的干预,来促进整个系统的平衡(健康)。
(文献)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讲义,内部教材,1982 p1-5-1-11
姜乾金、陈达光、张国粹、陈演江、过慧敏等:医学心理学(五校合编教材),内部发行,1986 p3-6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p9-12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1993 p3-6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国家教委课题),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p8-11
吴均林、林大熙、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p3-6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7年制、5年制3版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p8-11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5年制4版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p?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8年制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p5-8
姚树桥、孙学礼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5年制5版规划教材),2008 p5-6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8年制2版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p7-10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p22-25
姚树桥、杨彦春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5年制6版规划教材),2012 p4-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