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设计
标签:
医学心理学创建姜乾金国家级精品课程 |
分类: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文集) |
** 主要研究手段
根据医学心理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对象、时间、场所等,可以大致作一些分类和归纳。本节根据所使用的手段,将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手段主要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和实验法。
文献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于医学心理学来说,文献法其实也很重要,大家比较熟悉的文献综述方法,有利于对某些医学心理学问题的研究文献做出综合分析,以便提升到某种理论高度(笔者的应激系统模型就来自于此法)。某些涉及有关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变迁(例如婚俗,裹足)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问题,则只能依靠历史文献法,可以通过查阅诸如社群或民族历史资料、文献档案、县志或民族志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组关于我国南方流行性缩阳症(生殖器缩进恐怖症)的研究,其中部分内容使用文献法,包括历史文献(莫淦明等,1990)。
各种研究手段都有优缺点,各有其适宜的对象。为了研究一个具体问题,必须根据问题的性质以及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巧妙地选择最恰当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综合使用几种手段。
(一)观察法
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顾名思义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分析其中的心理行为规律。观察法又可分为主观观察和客观观察、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日常观察和临床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等。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取得被试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够报告的行为数据(除内省法),缺点是观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能力,即对观察结果效度的把握。观察活动本身也可能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使观察结果失真。
1.主观观察法与客观观察法
客观观察法是研究者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是临床心理门诊过程中的重要手段(电话、书信和网络咨询就缺乏这一重要环节)。客观观察法要求按严格的客观规律忠实地记录,正确地反映事物本质,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用以解释心理问题的实质。
客观观察法和主观观察法相互配合,能进一步取长补短,是医学心理学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式。
2.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
控制观察法则在预先设计的一定情景中对个体行为作直接或间接的观察研究。例如将被试者带到统—布置好的情绪气氛环境(或刺激情景)之中,观察记录他们进入情景后的行为活动特点,以分析其心理、行为或生理反应。
自然观察法的优点是不改变个体的自然生活条件,因而其行为反应真实可靠;控制观察法则快速,所得资料容易作横向比较分析,但由于设计的情景容易对被试产生心理影响,可能影响真实情况的反映。
3.日常观察法与临床观察法
临床观察法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例如临床神经心理学可通过对脑局部损伤患者或脑手术患者的行为观察和分析进行研究;变态心理学主要通过临床患者的异常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进行研究;心身疾病的许多资料也来自临床观察。
观察法作为单独方法,在医学心理学研究中较少出现。往往仅在那些罕见病例的个案研究中使用,如20世纪7、80年代中科院心理所许淑莲教授报告无痛儿童的行为特点及其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她使用了观察法,而且是长时间的追踪观察。但在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综合设计研究项目中,常会结合使用观察法。例如,笔者等(1988)在“集体心理咨询与松弛训练对上腹部手术病人康复的作用”一文中,在上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等指标方面,除了使用主观报告和客观化验数据,还由三位经统一培训的护士,从侧面观察患者的痛苦程度,并打分。
(二)调查法
调查法(survey method)是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1.晤谈法
2.访问或座谈法
3.问卷法
调查法简便易行,信息容量大,但特别要注意调查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息。另外,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和总结,要坚持科学态度。调查法在目前国内医学心理学研究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4.调查问卷的设计
可见,一个合适的调查问卷,在设计时要求对所调查的概念,从内涵、外延到这次研究的目的等都有清晰的把握,然后设问。
调查问卷理论上可以有多种答题方式,包括是否,选择、简答和描述等。但从目前医学心理学调查研究实际情况来看,更多的是采用等级选答方式,常分三级、四级、五级、七级、和十级等距计分
注意:由于自设问卷往往未经严格的信度、效度等标准化检验,故其中的各个条目不能相加计总分,而是各自参加统计分析。
以下列出叶圣雅等(1999b)在研究上腹部择期手术病人手术焦虑问题时所设计的“术前认知问卷”,以供参考。根据研究目标,将“术前认知”这个操作概念,从对疾病的认识、对医护人员及手术的认识和对术后的预期三个方面简单设问,并分五级计分:
(1)我对本次手术有信心
(2)我对本次手术的性质和结果很了解
(3)我害怕手术疼痛
(4)我担心手术意外
(5)我担心手术后遗症
(6)我担心医疗费用
(三)心理测验法
指在医学心理学研究工作中以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s)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研究的主要手段,包括目前普遍使用的有较好信度、效度证据的许多评估量表。测验法使用已经过信度、效度检验,并且往往已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各种测验工具,例如人格量表、智力量表,以及各种症状评定量表(rating scale)。
测验法的种类繁多,必须严格按照心理测量科学规范实施。这部分内容将在第五章作系统的介绍。
心理测量法作为一类有效的心理评估手段,在医学心理学研究中被普遍使用。
(四)实验法
实验法(experimentation)是对某一变量进行操作,从而研究这种操作对于心理、行为或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实验法通常运用自变量和反应变量来说明被操作的环境因素和所观察记录到的心身变化,同时还应严密控制中间变量的影响。实验法又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1.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最大的缺点就是心理活动作为主观变量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人类被试更是如此。例如,特定的实验情景所造成的心理紧张,本身就可能对心身相关的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现场实验法则可以消除这方面的缺陷。
笔者和吴春容(1986)发表的“音乐松弛训练对高血压病人即时降压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的设计,可供参考。实验中以音乐松弛训练为刺激变量,高血压患者的即时血压测定值为反应变量,在控制环境的教室(即实验室)里完成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被试进入实验室静坐45分钟(听讲高血压心身防治知识),随后开始每3分钟测量血压一次,直至前后三次结果基本接近,取该三次均值为血压的基础值,然后才开始正式实验。以上安排就是为了尽可能控制实验的影响因素。该实验的最后结果是,放松训练使血压下降,休息10分钟后血压回升二分之一,再次放松训练使血压再次下降且低于第一次训练结束。本实验在当时的条件下证明音乐松弛训练对血压有积极的影响效应。
2.现场实验
临床实验就是现场实验研究之一,对医学心理学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神经心理学通过临床的脑部实验(在脑手术允许下)取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其中Sperry RW关于割裂脑病人的研究为大脑优势半球说作了重大修正;心身医学的许多资料也是通过临床实验法所取得,一些心身疾病的诊断和分型,以及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来自临床实验。近年来,由于临床检查和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如电子计算机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T和fMRI等),基因组学(genomics)的临床应用,为医学心理学的临床实验研究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为学科的深入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研究前景。
现场实验研究也可以在生活情景中进行。但设计和控制的难度相当大,需花费的资源和人力也不可小觑。
20世纪90年代,浙江某省级单位幼儿园对一组幼儿实施连续两年期的行为学干预实验研究。实验在严格控制下进行。实验组的主要行为学干预措施包括:春秋季坚持每天起床时先揭开被子后穿衣袜,冬季则先揭开被子后穿袜子(对照组与平时一样,一般孩子冬天会在被子里穿袜子);天气不好包括小毛毛雨也坚持外出活动(对照组天气不好不外出);此外还包括其他一系列情景挫折训练措施。实验记录指标包括心理、行为和身体方面的相关变量。实验结果显示,该行为学干预方法对幼儿的心身健康发展,包括年患病次数、平均年用药量、脚跟接脚尖直线行走速度、双手操作能力、平衡性、灵活性等指标有积极意义。实验设计其实挺有创新性,也符合行为科学教育原理。但遗憾的是,该成果在专家评审会议上遭到个别儿科医生的强烈抵制(可能是被认为没有“高、新、尖”的学科指标),虽然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专家持肯定态度,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也说明国内医学界生物医学模式的强大和心理行为学科发展的路漫漫。
实验研究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设计,巧妙的设计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例如,许多实验结果之所以不可靠,是由于实验对象与对照组未能很好地匹配,受到许多中间变量的干扰,影响到结果的可靠性。
** 研究设计
根据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时间和理论属性等,这里讨论几种研究设计。根据医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多少,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研究的时间性质,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等;根据系统模型的多因素设计。
(一)个案研究与抽样研究
个案研究(case study)是对于单一案例的研究,可以使用观察、晤谈、测量和实验等手段。个案法必须重视研究结果对于样本所属整体的普遍意义,而不完全是为了猎奇。个案法可用于某些研究的早期阶段,为进一步的比较严密的大规模研究或设计研究提供依据。在医学心理学中,个案法也适用于某些心理干预方法(如行为治疗)对心身功能的影响研究。此时,通常要先对心身功能作一段时间的基础记录,作为心理干预效果的对照判别标准,同时也有利于医生在治疗前对患者的问题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然后才开始个别行为治疗。个案法对于少见案例如狼孩、猪孩、无痛儿童等的全面、深入和详尽的考察和研究有重要意义,至今仍然值得重视。对于一般性的甚至是普遍性的临床病例,则很少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
抽样研究(sampling studies)是针对某一问题通过科学抽样做较大样本的研究,可以使用调查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或甚至观察法等多种手段。例如,研究人群A型行为特征与冠心病的关系,就要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A型行为类型被试,考察其冠心病的发病率或其它心血管指标情况。抽样研究的关键环节是取样的代表性。
(二)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1.纵向研究(follow-up
study)
⑴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ies)
图2-12是笔者(2011)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分课题研究流程图。先对样本家庭成员做系统模型(见第四章)基础上的压力多因素评估分析,然后分阶段对各样本家庭成员做程序化的系统压力管理指导,追踪此后样本家庭压力多因素评估结果的改变情况,从而验证这种程序化系统压力管理技术在降低家庭成员压力和提高婚姻和家庭质量方面的实际效果并予以示范推广。
前瞻性研究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可惜,由于条件限制过多,前瞻性研究的难度相对较大,在医学心理学实际研究中使用还不很普遍,今后应大力提倡。前瞻性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前述幼儿行为干预实验研究例子也是前瞻性研究。
⑵回顾性研究(retrospective
studies)
笔者等(1987)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癌症患者的调查研究报告。该文研究目的是探讨癌症的心理社会病因,理论构架是应激过程模型(见第四章),工具是量表和自编问卷,方法是回顾性临床对照调查分析。最终结果虽然显示,多种应激有关因素如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情绪反应、人格特征等与癌症的发生有关,但因为是回顾性研究,调查时虽然尽可能避免心理暗示作用,也设有对照组,但结果的真实性还是会受到影响。
回顾性研究存在较大的缺陷,被试目前的心身状态会影响对过去资料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例如,一位严重疾病患者往往将目前的病况归因于自己的过去,结果可能会报告较多的以往生活事件,对事件的严重程度的估计也可能偏高,从而造成了生活事件与现患疾病有关的假阳性结果。
2.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这一研究方法在生物医学中最常被使用,在医学心理学中也是常用的手段。横向研究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组被试者之间的可比性问题。
(三)系统模型的多因素研究设计
医学心理学的对象是作为“系统”的人(见本章第七节),因此对医学心理学中有关复杂命题的研究,往往需要多因素、多维度、多侧面的系统论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gn)。其中生物、心理、社会是最常用的三个认识维度。每一个维度都包括大量的因素,例如认知、个性等属于心理维度,生活事件、文化背景等属于社会维度。
在应激(压力)系统模型(见第四章)中,含有生活事件、认识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压力反应等维度。每一个维度又包括多个单独的或者交叉的因素。例如生活事件维度中有家庭事件、经济事件、主观事件和生物事件;应激反应中有躯体反应、心理反应和社会行为反应。长期以来,笔者(1987-2010)在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多数是在压力多因素模型(过程模型或系统模型)基础上,采用多因素、多维度的调查研究设计。
多因素的研究设计,由于变量多,通常需要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结构方程等。
临床医生由于长期工作习惯的影响,较易受限于单维度思维,在科研设计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病,用什么治疗,然后用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证明是否有效,故他们在开始时较难接受和把握多因素、多维度的系统模型研究设计建议。但一旦实施起来,并取得成功以后,可能就进入一发而不可收的状态。笔者的临床医学朋友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
笔者等(1990)发表的“小学生流行性癔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探讨”一文中,对应激有关因素与流行性癔病的关系进行了多因素的研究设计。其理论假设是,各种应激有关因素可能会单独或者共同起作用,影响小学生流行性癔病的发病率和症状表现。故在设计的现场调查问卷中,包含了生活事件、情绪状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以及与迷信相关的各种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如果从生物、心理、社会这三个维度来概括,则其中的社会维度选择了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家庭经济以及宗教信仰情况等;心理维度选择了鬼神相关认知、应对方式、个性特点和情绪状态等;生物维度因研究的反应变量是癔症发作,且是小学生群体,故未考虑。
(文献来源)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讲义,内部教材,1982 p无
姜乾金、陈达光、张国粹、陈演江、过慧敏等:医学心理学(五校合编教材),内部发行,1986 p20-2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p26-8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1993 p70-2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国家教委课题),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p13-6
吴均林、林大熙、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p10-3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7年制、5年制3版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p12-6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5年制4版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p?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8年制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p238-
姚树桥、孙学礼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5年制5版规划教材),2008 p9-11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8年制2版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p252-6
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p83-6(主要文献)
姚树桥、杨彦春主编:医学心理学(卫生部5年制6版规划教材),2012 p8-1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