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圆舞曲教学设计

(2018-04-01 21:16:3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初中欣赏课——《圆舞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圆舞曲的资料(文字、音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体验圆舞曲的音乐特点,了解圆舞曲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及作品。

2、参与、体验圆舞曲基本舞步,充分感受“蓬嚓嚓”的艺术魅力,引起进一步学习圆舞曲的兴趣和愿望,能够主动自信、齐心合力地参加圆舞曲的创作与表演。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让学生了解圆舞曲的音乐特点;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学生:在课外查阅有关“圆舞曲”的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以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教师:收集有关资料,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聆听音乐、辨认舞步。

1、播放《杜鹃圆舞曲》,老师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华尔兹表演

2、提出问题:老师刚才在做什么?

仔细聆听音乐、观察老师的舞步,思考后谈谈对音乐的理解及对舞步的辨认。

聆听音乐,仔细观察老师的舞步,用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并反馈出学生经过自行查找资料后对圆舞曲的认识,自然导入课题。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学生把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展示与交流

 

由于没有在介绍内容上做硬性规定,教师将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内容,及时、灵活地进行交流、切磋、补充。

 

 

1、学生展示出各自的作业(网页资料、手抄报、课件等)

2、各组自选介绍的内容,并选出代表进行作业展示。(包括圆舞曲的起源、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等。)

各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资料或编制成的课件、手抄报等,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介绍、交流,达到充实与拓展教学内容的效果。

2、与学生一起感受、体验圆舞曲音乐特点:

1、引导学生为《杜鹃圆舞曲》配上简单的声势节奏。

2、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要用 “蓬嚓嚓”概括圆舞曲的特点?

3、根据学生所理解的圆舞曲的起源、特点,请学生分辨以下乐曲中哪些是圆舞曲,哪些不是。(分别是《卡门》、《春之声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杜鹃圆舞曲》)

1、以小组为单位,为《杜鹃圆舞曲》配上简单的声势节奏。

2、思考并回答

 

 

 

3、听辨作品。

让学生发现、感受、体验圆舞曲音乐特点:

3、了解“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

根据学生的介绍进行点评补充。

学生根据所收集资料,介绍“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及主要代表作品。

了解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及主要代表作品。

4、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请学生说出该曲创作背景。

2、提出问题:1876年的普奥战争,作为战败国的奥地利,空气沉闷,国民心情忧郁,而《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那样的欢快激昂,充满生机。试想作者的意图何在呢?

3、根据学生作答情况,教师点评补充。(创作意图:唤起民众,振作精神,为追求自由、和平而舞蹈放歌。)

1、完整欣赏作品,说出该曲创作背景。

2、思考并说出作者的意图何在。

了解作者创作意图。

5、学唱该曲其中一个音乐主题,感受圆舞曲律动。

与学生一同唱、练该曲某一主题。

唱、练该曲某一主题。(具体唱哪一主题,由学生自己选择。)

熟悉作品音乐主题

6、试分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旋律优美,风格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是维也纳圆舞曲的典范,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喜爱。

社会价值:被奥地利人民称之为“第二国歌”;维也纳公园里有作者约翰·施特劳斯极其豪华的铜像;国际50周年和平纪念音乐节中,作者曾指挥近两千人的乐队、近两万人的合唱团演出过《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样的演出盛况,在西欧音乐史上是罕见的。

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了解“圆舞”因何而得名。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称为“圆舞”(播放舞蹈片段提示学生)

因“旋转”而得名。

思考并回答。

全方位认识“圆舞”

创作与表演

小组创作表演

 

要求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简单创作表演。

要求:

1、突出圆舞曲的音乐特点

2、要有创意,根据自己小组的优势进行表现。

3、形式不限。

根据个小组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学生分小组自己讨论、组织、练习。

通过小组讨论、自编、自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作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圆舞曲”。

归纳与总结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并不意味着这一课的结束,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今天老师只是为同学们开启了走进“圆舞曲”的大门,接下来的日子里,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圆舞曲美妙的音乐声中自由翱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