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象征——节选《玫瑰》
(2014-07-17 19:05:38)
标签:
情感玫瑰野玫瑰希腊人克洛普施托克 |
分类: 知觉·普通读者 |
延伸阅读
植物的象征——节选《玫瑰》
玛莉安娜·波伊谢特
公元前6世纪,希腊诗人阿纳克里翁称玫瑰是“百花的荣誉和魅力,春天的欢乐和忧愁,诸神的极乐快感”。他的一个学生后来又说:“玫瑰是凡人的幸福,诗人的欲念,缪斯的宠花”。事实上,任何时代没有一个诗人是不赞誉玫瑰的,用它比喻丰富多彩、却也矛盾重重的人生况味。歌德称其为“地球在我们现在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至美之物”。在玫瑰之都施拉兹有一个名叫鲁兹比汉.巴格利的人,此人在13世纪安慰恋人道:“统御在爱情生活中很有耐性的神向那些因寻爱而致病的人提出建议:‘红玫瑰是神的光辉之一部分,谁想瞥见神的光辉,谁就应细看玫瑰。’”在艰难困厄的生活情景中,比如在童话、传说、民歌,小说和诗歌中,玫瑰常常是扮演促进发育的角色。有刺的小玫瑰受玫瑰的睡眠刺的螯刺,以至睡过了复杂的青春期,待到它发育成熟,好王子才把它吻醒。阿普勒乌斯写的《金驴》,内中有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变成了驴,他吃了玫瑰——也就是经历第一次爱情——之后才恢复原型。威廉.德.洛利斯和耶安.德.毛恩合写的是中世纪风味的《玫瑰小说》,内中又有一少年,他对女孩的爱使他渐趋成熟。大玫瑰园中最美的玫瑰花丛是被爱的女孩的象征。500年后, 克洛普施托克[1]写道:“我发现她在春之浓荫俄用玫瑰花彩带将其绑缚/她对此没有感觉,继续酣眠俄对她凝视,我的一生/只因这瞬息凝视便与她的一生紧紧相连。”——在《野玫瑰》里,那个粗野的少年因为小玫瑰自卫和扎刺而深感痛苦。解决的办法只有通过爱,这,大概就是玫瑰最重要的教益了。C.G.容格认为玫瑰象征整体,是世界秩序的一种 [2]。
玫瑰那屡试不爽的征服人心的美丽,像谜一般地不可言状地吸引人们,并迫使他们进行探讨、比较和赋予象征意义,这美丽系指它的型态,色泽,花瓣的组织结构,尤其是它的幽香,那美的极致。在希腊人和其他西亚人看来,玫瑰是诸神的馈赠,也是对他们的感谢。许多神话说玫瑰是那些下凡的神明,特别是爱神和丰饶神的血液变成的。人们最常说的故事是,阿芙罗狄忒从海里诞生时,其腰部四周有汹涌的海浪泡沫保护,当她离水登岸,就变成一束白玫瑰彩带了。
玫瑰最初与人相遇的时代就象征着爱情、美女和可人的妩媚,在希腊则被视为人生的欢愉。倘若观赏玫瑰花心,便反映出此人对人世怀着莫大的喜悦。眼神中透露出和谐与宁静,希腊人称此人是“Kairos”。穆罕默德[3]在升天之际撒落汗珠在地上,从汗珠中衍变出白玫瑰。伊斯兰教首先把白玫瑰视为圣化了的象征物。其他文化中有在地上撒玫瑰花瓣欢迎贵客的习俗,但断不会有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践踏玫瑰花瓣或玫瑰花的。若遇此类情况,他们会满怀敬畏,弯腰拾起,这远远不止是“花”啊。在他们那里,由于玫瑰同预言家始祖穆罕默德有直接联系,故玫瑰散发出荡涤灵魂的精神力量: 1187年, 当萨拉丁[4]重新占领耶路撒冷,那个曾被十字军骑士用作基督教堂的清真寺一直关闭着,后来该寺墙壁、柱子和旧岩基全部用玫瑰水清洗,当时动用了500匹骆驼运玫瑰水。清洗完后,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才被允许进入该寺。
诸神的身边也常伴恶魔。相传卢齐费“创造出攀缘蔓生玫瑰,目的是方便登天”。玫瑰因为极具诱惑力——此为玫瑰的象征之一。所以它也总是与魔鬼为邻。
“德行玫瑰”系指老处女,而“早早被摘走的玫瑰”则表示少女失贞。
“现在仍是玫瑰绽放的时日”,这句话的寓意是痛苦地意识到玫瑰和爱情的短暂性。玫瑰花期短,人们以此象征的幸福欢愉也犹如朝露,世间一切的美好转瞬即逝。“我为何要如此短暂,噢,宙斯”,美女问,宙斯说,“我只让短暂的东西美轮美奂”(歌德)玫瑰这个名称是希腊人从“流动”、“涌流”这两个词引伸而来的,其理由是,玫瑰散播出强大的芳香流和辐射力,这样也就导致其生命实体迅即“挥发”, 死神临近。然则爱的魅力是超越死亡的,回顾人的共同生活史,死者从来都用玫瑰作饰物,手里拿着哀悼的玫瑰。马尔克皇帝遣人在特里斯坦的坟上种上一棵玫瑰,在伊索尔德的墓上种上一棵葡萄[6],两棵树互缠蔓生。阿芙罗狄忒用玫瑰油涂抹赫克托尔的身体。直至当代,玫瑰仍是理所当然的墓饰品之一。玫瑰的迅速枯萎使它成了死亡将至的象征。“我见夏季最后的玫瑰玉立/看似可能开花,红艳艳的俄从旁路过,不寒而栗,道: /生命至此, 临近死期/(黑贝尔[7])。”
希腊人和罗马人用两个互不相关的话来描述“野玫瑰”和“名贵玫瑰”。这时的中欧人只知道五花瓣的野玫瑰,这花深受具母爱精神的女神福利嘉的推崇,从而圣化了——女神福利嘉除了被称为荷雷[8]外,有时也被称为 “母亲玫瑰”。然而,人们首先看到野玫瑰与阴间、战斗、血和死的关联。用剑击伤的伤口叫“玫瑰”,特优的利剑甚至也称为“玫瑰”。在日耳曼许多地方盛行剑舞,结束时,舞者把他们的宝剑交叉置于庆典女王的头顶,这种姿势也被称为“玫瑰”。倘若一位武士被剑刺死,就说他“获得了一枝玫瑰”。掩埋许多死者的战场大多被称为“玫瑰园”。在焚尸柴堆上,人们也放上足够的玫瑰梗,因为日耳曼人认为野玫瑰象征着永生的灵魂。恰恰是罗基这位在日耳曼人神话中具有矛盾心理的巨人给日耳曼人有关玫瑰的神话带来惟一的亮点,此神的心地可谓善恶并存,是统驭风与火之神。他强迫大地作“玫瑰笑”,由此带来春天。一旦冬季女神发笑,冰雪旋即消融,春季肇始,用玫瑰装扮大地。(《植物的象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克洛普施托克(1724--1803年)德国诗人,散文家和剧作家。
[2]印度宗教沉思默想的辅助手段,神秘的循环或多角图像。
[3]穆罕默德(公元约570--632年),伊斯兰教始祖。
[4]萨拉丁(公元1137--1193年),埃及与叙利亚之苏丹。
[5]即撒旦魔王。
[6]《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德国史诗,作者是戈特弗里德.封.斯特拉斯堡(1205~1215年),史诗描写传说人物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爱情故事。
[7]黑贝尔(1813--1863年),德国剧作家,诗人。
[8]荷雷,古日尔曼司婚姻、家事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