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伤痕累累的葫芦  帕蒂古丽

(2014-03-18 20:42:53)
标签:

文化

分类: 知觉·随心所欲

               伤痕累累的葫芦

帕蒂古丽(维吾尔族)

 

之一:行走的葫芦

 

花妮在喀什的泽普县城买了两只葫芦,一只给了他,一只送给了我。他用食指在葫芦身子上划了一个门的形状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葫芦,在它肚子上开一个口,可以装很多美元”,转而故作幽默地地说:“再装上一个防盗门,就安全了。”

他声音里似乎有一把刀,或者他手指上带着箭头,把葫芦划开了。葫芦似乎听懂了他的话,沿着他比划过的地方,开了一个拱形的门,门开得不大不小,与整只葫芦刚好相配。

我想那只葫芦,大概是不愿意跟我回南方,它宁可用摔破自己的方式,留在喀什,陪另一只葫芦。葫芦摔在了楼梯上,花妮也坐在了楼梯上,仿佛摔坏的不是葫芦,而是她自己。

 一肚子的葫芦籽倾倒出来,同行的人你一把、我一把争抢葫芦籽。葫芦最懂得人的需要,人也懂得葫芦的心愿。没有脚的葫芦,想借南来北往的脚,把它的籽带到四面八方,让葫芦的儿孙一夜之间遍布天南海北。

葫芦懂得留籽,就像人懂得留后,葫芦会一种语言,一种行走的语言,葫芦籽将行走在黑夜和白天,漂浮在时间的水面之上,讲述关于去与留,死亡与复活,讲述关于喀什、泽普的种种记忆。我试图用幻觉来弥补葫芦破口的悲伤。

 午夜狗吠中,熟睡的葫芦在深夜里醒来,一个跟着一个,往夜深里行走。花妮说她要给那只完好的葫芦雕刻上龟兹壁画,将它变成艺术收藏品,来抵挡岁月,躲过黑夜,躲过时间的追逼。

葫芦似乎懂得我没有说出来的心思,那个拱形刚好是个清真寺门的形状。我把葫芦留给花妮,想随了葫芦的愿,就在那个破口上,请她雕刻出清真寺的拱门,再用水钻在门顶上镶一个白色的月牙。

 

之二:花妮的葫芦

 

  花妮店里的葫芦,被花妮收集来,仿佛是经过大考的学子,等待在她的刀下磨练成一个有文化修养、有艺术内涵的葫芦。花妮的葫芦跟花妮一样尊贵,高高地搁在专门制作的台子上,供人仰望,不可碰触,有一些供奉的味道,花妮说不清她供奉的是葫芦这个生命本身,还是花妮雕在葫芦身上的花纹。

 花妮煞有介事地观察一只她觅来的葫芦,她说要如此观察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葫芦摆在眼皮底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直到她认为已经完全了解了这只葫芦,知道以它的年辰、陈色、形状,依据这些她似乎胸有成竹,这个葫芦雕上什么样的图案,配上什么样的颜色最适合它,花妮敢在葫芦身上横雕竖刻的理由就是这样,仿佛她通晓葫芦的心愿。

 花妮爱葫芦,喜欢雕葫芦,花妮想着怎么改变葫芦,我想着怎么改变她。花妮到底是爱葫芦,还是对葫芦的外貌和命运不满,抑或对自己的命运不满呢?花妮不说,我也不说。

 花妮就是喜欢雕葫芦,她不希望别人像雕刻葫芦一样雕刻她。她也无法像雕刻葫芦一样,将自己从头到尾雕刻一遍,所以她只喜欢雕葫芦,别人说让花妮改变一下自己的时候,花妮就说,我不喜欢出门,不喜欢见到那些动不动,就想让我变成另一副样子的人,我就是我,不想被谁改变。

 花妮就越不情愿别人来改变她,就越是喜欢雕葫芦,她不希望变成葫芦,随别人下刀。她希望葫芦被她雕刻,这个逻辑似乎就是这样。无论别人将自己的塑造能力描绘得多么高超,对于她来说等于要将她千刀万剐,她知道雕工越细的家什,挨刀就越多,她太明白这一点了。所以无论别人把她被改造后的形象和价值说得多么诱人、多么价值连城,她还是不愿意成为一只供人雕琢的葫芦。她强调她的生命性、个性,与生俱来环境生成的那些部分。葫芦没有,葫芦只有一个壳,再就是一肚子的籽,不知道它们面对花妮的刀时,是不是也怀着和花妮一样的心思。

花妮决不会放过一只适合雕刻的葫芦,一只葫芦不雕刻点什么,她就叹那只葫芦可惜了,白白废弃了。她总能挑到那些加工后艺术效果十分显著的葫芦,表皮质地好,干燥牢靠硬实,朴拙中藏着的灵气被粗陋的表层、懵懂的形状掩盖了的葫芦,我见到花妮的时候,也有那种挑到了一只好葫芦的欣喜。这个花妮不知道,其实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我看着花妮雕葫芦,感觉到的是锥心刺骨的痛,而她对雕刻有一种快感,可她对着葫芦下刀的时候,我就担心那些葫芦闷在肚子里的话,有没有机会对她说出来。

 花妮希望把每一只葫芦都雕得天下无双,其实我也这么想,也希望我把花妮刻画得天下无双,但仅限于在文字里。

 其实,每一只葫芦都是天下无双的,雕葫芦的花妮是天下无双的, 花妮雕刻的葫芦也是天下无双的,花妮常常忘记了自己是天下无双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无论她的任性,还是她的执拗,这些不是谁的雕刀锋利、雕工老道,就能够剥离和剔除的。那是好葫芦的本色和原生质地。

 

之三:改造的葫芦

 

花妮爱葫芦,花妮对葫芦的爱很矛盾,有时候,这种矛盾甚至很难调和。

对于一个完整的葫芦,后期改造和加工会被人称为是种艺术,葫芦本来想告诉人们的那些东西,反而被掩藏,变得模糊,无法分辨。就像花妮的雕刀,千辛万苦只为了让一只浑然天成的葫芦面目全非,也许她是在发泄对造物主设计的这个空脑壳的头状物的不满,努力想给它填点什么上去。

胆大的人从来都是依照自己的喜好改造事物,按照自己的需要创造事物,希望把世界修理成他们头脑中的样子,以自己的欲望统治这个世界,他们无限制地利用这个世界,连人类用来膜拜的神,都被设想成人的样子。不要说一只葫芦,整个地球,对于人类也不过是一只可以任意雕琢的葫芦。

谁问过葫芦愿不愿意被雕刀强暴,也很少有人把葫芦设想成人类的兄弟,即便看成兄弟,也不意味着他们就能抑制旺盛的再造欲,就像花妮爱葫芦,其实她爱的是雕刻葫芦,改造葫芦,因为这个比起改变她自己的命运似乎要容易得多。

花妮只雕葫芦,不说话。她想帮葫芦长成另外一种样子。葫芦也不说话,直到它全身挂彩。没有谁会为一只葫芦说话,即使它愤怒到要爆炸,葫芦仍然是闷葫芦,沉默助长了人类的控制欲,改造者从来被认为是强者,哪怕是改造一只葫芦。

葫芦不会轻易开口,花妮怕的就是葫芦开口,开口就意味着破裂,在花妮的眼里一个破碎的葫芦,很难再具有什么艺术雕刻的价值。

在葫芦雕刻者看来,一只不经过雕刻的葫芦,很少会有什么值得欣赏的艺术价值,似乎葫芦生来就该是花皮的,而不是白皮的。除了那些一成熟,就被实用主义的主人摘下装酒,或者干脆一劈两半用来做水瓢的葫芦,过着粗鄙而俗常的生活,那是不是它的本意,谁也不知道。

人类对任何事物的判断,都依照自己的既定规则。什么是艺术,都是由创造了它的人说了算,不是由葫芦说了算,如果葫芦张口,不知道会怎么评价人强加给它的纹身。还是花妮一语道出了葫芦的切肤之痛:“再美的雕刻,对于葫芦都是伤痕。人们被美迷惑和麻痹了,忘记了他们所欣赏的,其实就是一个伤痕累累的葫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卖鬼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