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木小品  舒飞廉

(2013-11-08 16:33:53)
标签:

24期

知觉杂志

随笔

书话

舒飞廉

文化

分类: 知觉·随心所欲

草木小品

 

□舒飞廉

 

 

之一:匠石之齐

 

  

 

草木小品 <wbr> <wbr>舒飞廉



匠石之齐 庄子

匠石②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③。其大蔽数千牛,絜④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⑤,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⑥。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⑦,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汝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⑧邪?夫柤梨橘柚果蓏⑨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⑩。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11?而几死之散人12,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13?”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剪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14

 

——《庄子·内篇·人间世》

 

【注释】

①庄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与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后世将之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哲学思想体系,称为“老庄哲学”。撰有《庄子》。

②匠石:名叫“石”的工匠。

③栎社树:一棵作为“社树”的栎树。栎,也叫柞树,橡树,山毛榉科。

④絜:拉绳围量,一围周长一尺。

⑤临山十仞而后有枝:高出山岳七十尺才挺生枝干。七尺为仞。

⑥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能够用来做十数条船,旁,接近。

⑦以为门户则液樠:用它做门窗,则树脂流溢。

⑧文木:与散木对,可用之木。

⑨果蓏:在树上谓之“果”,在地上谓之“蓏”,泛指果实。

⑩自掊击于世俗者:自身招致世俗的敲打掊击。

11奈何哉其相物也:奈何将彼此看作“有用之物”呢。

12散人:与散木对,无用之人。

13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他以“无用”为志趣,为什么要做社树呢?

14 “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剪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这段话可译作:唉!你不用讲了!他不过是以做社树为寄托罢了,因此而被不了解他的人指责。如果不做社树,他不知道会被砍伐多少次。他所珍视的东西与一般人不一样,以常理来理解他,可就相去太远了。

【赏读】

因为“小品”的体例所限,所以与诸君组队古典草木的游览是由《庄子》开始的,这样,《周易》、《诗经》中的零珠碎玉固然是难以集萃,其他如《山海经》、《管子》等典籍中的篇章也难以摘选。不过“管中窥豹”,也能于细节里,了解豹的皮毛、光泽与气味。笔者也会勉力,移动“管”,尽可能地引证与分析,以期通过数十篇小文章,令读者有“全豹”之观感。

将“木”精制而成为人类的“器”,木匠“石”显然是当日的权威,他代表着世俗的“义”,对树木的“有用”与“无用”,有着一套严密的评价体系。在他看来,上等的木头,应该用来做船泛诸江河,做棺送亡纳死,做器传诸子孙,做门光宗耀祖,做柱免乎蚁虫。理科男的想法,果然是亘古至今,毫厘不爽。

栎树入梦,让“遂行不辍”的傲娇的“匠伯”恍然大悟,做神树固然是比作舟船棺材更上等的“用”,但是栎树连这个“神隐身”其实都是不屑的。栎树高过山岳、寿过千年,它呼吸吐纳于“散木”逍遥而避世的自我世界之中,早已跳出了“用”和“无用”的实利思维,所以,大匠俗,散木神。

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栎”:“《尔雅》曰:‘栎,其实(木求)。’郭璞注云:‘有(木求)为自裹。’孙炎云:‘栎实,橡也。’周处《风土记》云:‘《史记》曰,舜耕于历山。而始宁、邳、郯二县界上,舜所耕田,在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栎,故曰历山。”可证栎树因产橡子,实为橡树,又因为丛生在大舜耕田的历山,它的原名,又作柞树。一般的乡下人,对柞与橡是熟悉的,它们野生在田头地角,并不起眼。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校释》中谈到“橡实”:“橡实,《唐本草》如著录。即橡栗也。曰柞,曰栎,曰序、曰栩,皆异名同物,其实曰皂斗,以染皂。《说文》:栩,柔也,其实皂,一曰样。又样,栩实,《系传》云:今俗书作橡。狙公赋之,鸨鸟集之,山人饥岁拾以为粮。或云:叶之柔可代茗饮,然则染之、食之、饮之、薪之,橡之为用大矣。”

不知道吴状元这个“橡之为用大矣”,是不是在驳匠石的栎为散木论。如果是这样的话,栎树君,你如何又脱得了“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掊击于世俗者”的命运呢?我猜那个倒霉的弟子才是真相帝:“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是因为它作为神道树,才免除了斧斤之祸啊。需知有了人类,大地上的草木,也就一概沦为有用与无用的“对象”,哪里有什么“木自体”。

所以,这也不过是一篇庄子用来取喻讲道理的“老栎树的梦”罢了。

 

 

 

草木小品 <wbr> <wbr>舒飞廉



 

之二:绿叶素容服故里

 

橘颂 屈原①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②。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③。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④。青黄杂糅,文章烂兮⑤。精色内白,类任道兮⑥。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⑦。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⑧。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⑨。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⑩。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楚辞·九章》

 

【注释】

①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先秦伟大的诗人,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名平,字原。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

②后皇:后土与皇天,天与地。徕,通“来”。服,习惯。

③壹志:志向专一。壹,专一。

④曾枝:繁枝。剡棘:尖利的刺。抟:通“团”,圆圆的。

⑤文章:纹理色彩。烂:明亮。

⑥精色内白:金黄表皮,纯白内瓤。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

⑦纷缊宜修:枝叶繁茂,香气浓郁。姱:美好。丑:类,不丑:出类拔萃。

⑧廓:心胸宽广。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横而不流:横立水中,绝不随波逐流。

⑨愿岁并谢:誓同生死,一起成长。岁,年岁。谢,凋谢。

⑩淑离:美丽,良善。淫,过度。离,通“丽”。梗:正直。理:纹理。

【赏读】

《楚辞》是诗,也是优美的赋文。屈原多写香草美人,《离骚》、《湘君》、《湘夫人》、《少司命》等篇,皆可选入到此书。“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惠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何芳草之早夭兮,微霜降而下戒。”“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芳椒以自处。”“折若木以蔽光兮,随飘风之所仍。”“谁可与玩斯遗芳遗芳兮,长向风而舒情。”……这些随手由《楚辞》里摘下来的诗句,让我觉得,忧心忡忡的诗人,其实也得到了丽山秀水、荣荣草木的慰藉,草木有灵,不仅可以起兴与抽思,诗人行走浸润其中,饮露餐英,实则也是绿党之余孽吧,惜乎屈子出身贵族世家,又深陷在与楚怀王的恩怨交缠之中,还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从容自得,躬耕忘忧,与草木为邻为友。

《橘颂》之不同,在于它是专门写给“后皇嘉树”的一篇小赋,在我的印象里,也是汉语里面,离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样的零碎的点评,离开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样的比兴,第一篇独立地吟咏植物的作品,橘树何德,与有荣焉。文章本身,也如山岭间的橘树一样,舒展秀丽,刚健清新,高中生们据此纹理,发挥而成文章,肯定可以在高考的作文中得到高分。

由绿叶素荣、曾枝圆果,橘树成为“纷缊宜修,姱而不丑”的君子树,由此也可以看出,它是“秉德无私、苏世独立”的作者的自况。但橘树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实在于它的“受命不迁”,因为得到日月之光的照耀与滋生,得到祖宗之地的给养栽培,所以橘树“服”于故乡,壹志而不变。在屈原,这大概是文化的自觉吧,生于汉夷杂居,湿润温暖、红黄壤频布的“南国”,他心仪的“社树”,已经不是挺立的松柏,而是这又朴素又华贵,同样“岁寒而后知”的橘树?

这样风土的道理,由齐国来到楚国做说客,展现北方稷下文化优越的晏子也是知道的,《晏子春秋》里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南子》又讲:“橘柚有乡,橘凋于北徙。”柑橘原产于中国,在《禹贡》中,它就已经是由荆州、扬州上贡给周王的贡品。《史记》中,太史公留下有两段话,一段是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讲:“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说的是国家创富,齐国可以煮海取盐,而楚国则是开辟大片的橘柚园。在《货殖列传》里又讲:“在蜀、汉、江陵千树橘……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现在坐火车往四川、重庆去,经过鄂西宜昌、十堰等地,还能由车窗外看到山岭间“淑离不淫、梗其有理”的大片的“千户侯”们劳作的橘柚种植园,你就会感叹,一代一代的文人故去,空留诗文词藻,而橘子树,千年以下,绿叶素荣,还“服”于它的故乡。

 

 

《知觉》2013年10月刊总第2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