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井或者民间  曹九歌

(2012-01-14 20:30:55)
标签:

知觉

文学杂志

市井

民间

曹九歌

文化

分类: 知觉·随心所欲

市井或者民间

□曹九歌

 

在我二十出头的时候,曾装模作样地对自己讲,要做一个市井但不市侩的人,仿佛如此就能亲切地贴近众生而又从骨子里脱俗了。市井在通常的概念里就是城市繁忙的地段,适合交易和日常起居的所在,茶楼、酒肆、集市,都可归结为其中的部分。市井往往离不开小人物,鲜活生动的一群人,比如他们谈论到《聊斋志异》,会喜欢那些信奉爱情与因果的书生和精怪。作为市井中人,他们中的个别可能虚伪,虚张声势,可最多也就是戴着耀眼的首饰之类,不太可能伪善,因为人心的简单,所谓的上流才具备的道貌岸然在他们这里不存在。

能够体现市井生活的最直观的感受要数《清明上河图》了,它让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得到了浓缩的体现,图中所显露的北宋后期的城市日常生活场景十分繁荣,尽管北宋王朝的政治前途已经由于内忧外患而相当危险。在这么一个悬念辈出的朝代里,文学艺术却依然长势良好,部分文人得益于科举制度,脱颖而出施展起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其实从这些清明时节的风俗画面中我们不难发现,民众对于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是听之任之的,自得其乐地享受生活,政治和纷争并没有直接的关切到他们。市井仿佛就是民间的狭义,发出了民间最为直接的声音。民间是个很特别的词,民间的声音,历来就尤为重要。从市井走向朝廷的其实不在个别,刘邦、朱元璋等就是如此,他们的声音一旦成为了政治,一个更大的市井就在形成,而后就变身出新的森严的等级了。微服私访作为一种体察民情的补充,从市井里得到了线索和现象,作为参考和例证。时下风行的考察、调研、采风、体验、支边、锻炼,无不都是以此为目的,当然形式和收效不便深究。

《清明上河图》过于遥远,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上,作家老舍就擅长通过对普通市民的关注,以此为途径来完成对小说人物的简朴描写,借助现实世界中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将他们平凡琐碎细小的生活进行放大。老舍的小说之所以共鸣巨大,在某种程度上完全是因了他贴身贴肉贴地的文字叙述,在他笔下的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充满了市井味道。这种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作品,是发自内心的,是时下所谓的“底层写作”、“草根文学”、“打工诗歌”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即便是老舍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的那五年里,他写下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长篇,也都特别地强调了普通市民的生活,西方的生活并没有溶解他坚固的内心,他将来自西方的哲学思想合理地消解进小说作品,更多地体现在追求理想、反抗挣扎、直面现实,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直观地刻画给了后人。因为熟悉,所以适合拿捏,浸淫于市井的老舍得益于苦难的出身,这位幼年丧父的的孩子从小就目睹了国家的疼痛和劳动人民的呻吟。市井中人其实喜欢各种谈资,这在老舍的《茶馆》中几乎发挥到了极致。

在我所接触过的最具市井气息的场所,应该要算茶馆和浴室了,以前启东的茶馆主要是用来听说书的,至于喝的是大路货的茶叶并不重要,浴室则是纯属自己闲聊的了,互动性质更强。在茶馆里通常是中老年男性担当听众的角色,或许是自身文化水平不够过关,识字不多,选择听说书就相对便当了,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世界。所谓道听途说,茶余饭后也就有了更多的谈资。历史所给予的印象,就是说书人嘴里的英雄美女了,真伪和可信度都显得不太重要。茶馆大多宽敞,夏天也能通过自然风来纳凉。冬季则主要是靠烧火炉子取暖。茶馆老板通过说书先生为自己招徕顾客,以便多卖茶赚钱。而说书先生则主要是利用茶馆这一方寸之地搞活自己的生意。从而达到利益兼得,共同受益的目的。市井中人,是代表着民间立场的,他们是草根、是百姓、是庶民,没有通天的手腕与权术,没有庞大的野心和企图,有着一点安身立命和小富即安的念想。

在市井小民中,往往隐藏着民间高手,所谓高手在民间。华彦钧、中年后的唐寅、张元长等人都是例证。钱牧斋在张元长墓志铭中写道:“所居梅花草堂,古树横斜,席门蔽亏。轩车至止,户屦相错。”墓志铭是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的,既客观综述了张大复一生的生活脉络,又主观地表达了赞美之情,这是同时代人的相互理解和惺惺相惜,也是对友人亡故后的珍重和缅怀。钱牧斋还写道:“久之,蔬炙杂进,丝肉竞奋,参横月落,笑语如沸。家人问:‘晨炊有米乎?’曰:‘未也。’相视一笑而已。”读到此处,我不禁也笑了,倒不是不同情张大复的遭遇,而是为他的豁达和开朗感到由衷的钦佩,即便温饱都成问题,他依然能谈笑风生,依然能醉心于自己的喜好,多么难能可贵。

张大复的文字“取法于同县归熙甫”,甚至于他的《记容城屠者》、《济上老人》及《东征献俘》等篇目,可以夹杂在归有光的文集中而让人难以辨别,可见其对归有光的倾心和研究之深刻,《梅花草堂笔谈》就集结了他内心思索的精髓。梅花草堂的所在地南街,至今仍然是市井生活的样板,老浴室、小饭馆、面店、酒吧、服装店、网吧、洗头洗脚按摩的店、文化馆、修锁配钥匙的摊头、敲白铁的铺子、刻图章的小亭,时过境迁了,但是热烈的生活气氛依然流传了下来。在这条市井的南街上谋生,想必也能给很多怨怼进行消解,让我适当地清晰起来,知晓了更多的常识,内心的疾苦终究是小的。

民间的事,市井的人,被记述或者传说,那都是偶然。

 

                      载于《知觉》2011年12月刊  总第九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