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夏至的最后一天,明天就是小暑了。随着暑天的到来,三伏天也为期不远。俗语说“热在三伏,养生也在三伏”。今年年三伏天的时间表是这样的:初伏从7月11日至7月20日,中伏从7月21日至8月9日,末伏从8月9日-8月19日。
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闷湿的季节,也是一年中最佳养生时机。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在三伏天里,人稍劳作或运动,就会大量出汗,产生强烈的口渴感。补水便成为三伏天养生的重中之重。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在三伏天的这40天时间内,想要使体内的寒气排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坚持在伏天喝热水,这样就可以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隨的寒气逼出来。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苦夏”虽然不是病,然而影响了人的精神状况。“苦夏”现象一旦出现,最为直观的办法就是“吃苦”,即进食苦瓜、生菜、芹菜、莴苣、芥兰菜、油麦菜、苔菜、丝瓜、葫芦等这些苦味蔬菜。中医主张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三伏天应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的饮食调养为主。
夏天酷热高温,容易使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的食物为宜。并且,最好不要食冰镇的水、饮料和食物。如果进食了,就会导致寒气入侵不能排。有些人之所以冬天怕冷、手脚凉,都是三伏天不注意造成的。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是要讲究静心,安神,戒躁,息怒,调节好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