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在朋友圈里,见到了掲阳一位知青朋友发了一段橡胶林的视频,引起了心中无限的感慨。前些年重返海南岛时,乘坐大巴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两边山坡上满是一层层人工开垦的台地。举眼所见,到处都是接连不断的橡胶林,一片又一片,与悠悠山水相连,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每到了高处,看到的胶林,一棵棵树的树冠相连,山风吹过,整个胶林籁籁作响,竟像一片涌动的绿潮。
当大巴沿着国道海榆中线在绿色的青山中蜿蜒而行时,公路边排列整齐的橡胶林高耸挺立,无边无际,像一道道绿色屏障,令人叹为观止。橡胶树为大戟科多年生乔木,是一种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一棵棵苍翠欲滴的橡胶树,粗壮笔挺的树干,宽大的树冠郁郁葱葱,漫山遍野,如同绿色的大氅一般,披撒在广袤的大地上,因其每一小根叶柄上总是着生三瓣叶片,被我们俗称为“三蓬叶”。
在人类的创业史上,大山常常是开拓者的根基和立足点。有大山,就会有人从外面走进来,也会有人从大山中走出去。1968年至1975年间,先后又有广东、湖南、陕西等地的10万知青加入到海南农垦的建设中,有力地推动了农垦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有的甚至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我们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兵团时期走进海南大山里的,作为知青中的一员,我们的热血没有白流,生命铸就了绿色丰碑。
那个时候,海南的许多山野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气候恶劣,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缺医少药。我们凭着手中一把大刀、一杠锄头,还有一支钢钎、一把铁锤,采用“大会战”这种大兵团作战的生产形式,按区域划分,在人迹罕至的原始热带雨林里,砍荒凉,炸顽石,修山头、挖大穴。我们用意志、汗水与严酷的大自然抗争,改写大自然的风貌,掀起了中国橡胶垦殖史上又一次大发展的高潮,铸就了连绵数百万亩的胶林田园,尽管保存率不足30%,仍然在农垦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有生之年,我们欣然的看到了,在海南岛,橡胶树已经是第一大经济作物,全省种植面积超过800万亩,约有230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与橡胶有关的职业;天然橡胶已成为海南的重要产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一部海南农垦的历史,就是新中国建设天然橡胶基地的历史,更是一代代农垦人接续奋斗的历史。其中,离不开我们知识青年的一份付出,包括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