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足,这种被人们称之为“海洋里的火腿”的顶级海鲜食材,竟然是生活在石头缝中的小螺儿,过去在南澳岛并不是什么稀罕东西,退潮时,讨海人在潮间带时常就能采撷到。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往南澳岛时,在环岛公路侧旁的大排档就经常可以品尝过。
这种非常名贵的海底生物,别名石蚴,有人称为海佛手,有人叫做观音掌,还有人叫做狗爪螺、鸡冠贝等,南澳人则称之为鸡掬。它们只有指甲盖那么大,身体分为头部和柄部,头部壳板呈爪状,柄部呈倒三角形,人们总是取其柄部肌肉为食。
它们常密集成簇固定在岩石上,具有伸缩性,看起来酷似乌龟脚趾的微缩版,是一种藤壶类生物,译名叫做鹅颈藤壶,完全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而且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在一些水质清澈的石头缝中才能寻觅得到,属于天然资源,在繁殖的过程中形成群体性,发育十分缓慢,而且有着非常强的黏性,可以牢牢的黏住礁石,一旦依附在某块礁石上面,就几乎不会再挪位。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前在南澳,讨海人便会利用退潮的时机,使用最简陋的工具,来到潮间带贝类生长的低处礁石上,采集岩石上的贝类时,时常便可采撷到一篓篓的龟足。别看龟足这种海贝个头不大,长得十分奇怪,它们的味道却格外鲜美,还带有独特的海洋风味,而且烹调十分简单,洗净后入锅加冷水烧沸即可食用,味道特别棒。
如今在网络上,还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信息,随着夏天的到来,很多人都会跑到海边游泳玩耍。偶尔可以看到,海上漂来一根烂木头。上面还密密麻麻长满了许多会蠕动的东西,顿时把察看的人吓坏了。哪知道,倘若让老渔民见了,那可是一桩乐得合不拢嘴的发财运。原来,这些在木头上会蠕动的东西,并不是什么怪物,就是我们所说的龟足。
这些年来,随着来到南澳岛人流的急剧增加,尝鲜者越来越多,龟足的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导致讨海者过度采撷,加之海岛自然状态下龟足的生存状况越来越糟糕,如今人们已经难以见到龟足的踪迹,也难以品牌尝到它们那格外鲜美的味道,龟足独特的海洋风味只能久久的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