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到了春分时节,距离清明节不远了,萌发了自己在家里动手做朴籽粿的念头。老伴让住在市郊一带的朋友采来一些朴籽叶。以前,都是清洗后用石臼舂烂,现在改用料理机搅碎,既省时又省心。米、面粉都是从市场上买现成的,也用不着自己舂。
在潮汕,有句俗话,叫做“时节做时粿”。潮汕的粿品种类繁多,用米粉、面粉及薯粉等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统称为粿,这些不同的粿品总是与时年八节联系在一起。对于潮汕人来说,“粿”贯穿在整个生活图景中,牵扯着每一个人的乡愁和亲情。
在潮汕,还有句俗话,叫做“清明食叶,五月节食药”。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较多,阴湿的环境容易使食物变质,是肠道疾病多发季节。潮汕栽植有一种叶片椭圆形、果实象绿豆的榆科落叶乔木,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这种树叶味辛性凉,入肝经,有消痰下气、排解积热,去除疾病的功效,清明前后正是朴籽树嫩叶萌发的时候,这个时候用这种树叶作为药食同源的食材,那是再适合不过了的。
用朴籽叶加米做成裂开笑脸的粿,还有一段传说。以前清明前后正是青黄不接时,可供食用的食物少,碰上收成不好的年景,更加剧了这种困窘。无奈之下,人们只有到旷野采撷树叶、野菜充饥。朴籽叶味道甘甜,自然成了先人的首选。沿袭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到户外摘来新鲜的朴籽叶,动手做起朴籽粿。如今生活在汕头主城区的人们,想要寻找一株朴籽树并非易事,加之做粿环节繁冗,时节一到,都是到市场上买来现成的粿品,祭祀后蒸热了吃。
自己动手操作时,用50克新鲜的朴籽叶搭配200克米,加入50克面粉、5克安琪酵母粉和适量的白糖,让其静置两个小时左右,充分醒发。见到醒发后的米浆面积膨胀有两三倍,便可将其均匀搅拌。搅拌后,正常情况下都会将其倒入陶制的心形盏,梅花盏或者桃形盏之中,不过家里没有收藏这些陶盏,只好用小瓷碗顶替。为了使蒸熟后的朴籽粿容易脱离,小瓷碗使用前还要在内壁涂上一层食用油。盛上米浆后便可加热蒸锅,将一碗碗米浆放在蒸锅内的篱子上,先用中火蒸,水沸后再改为猛火,15分钟左右便可熄火。熄火后再撂置10来分钟便可出锅。
朴籽粿是潮汕人的传统美食,也是海内外潮人无所不晓的清明节必备糕点,充分体现出潮汕侨乡的民族风情。宅在家里自己动手做,一个个同样油亮可人、蓬松柔软,热乎乎揣着,咬上一口,香甜中还带着一股青叶的气味,好吃极了,与从市场买现成的,感觉大不一样,很有成就感和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