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西北郊毗邻潮安区庵埠镇的月浦街道,有个诞生过无数名人的沟南社区,世居村民都姓许,因而享有“沟南许地”的美誉。辛丑年惊蛰时节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和赖汉扬老师、杨培秋老师一起,4人前往潮州自驾游后顺道来到了这里。
下车伊始,一抬眼就见到了“沟南文化创意旅游村”的标识。村口古色古香的照壁上,刻有集鲁迅的字组合而成的“沟南许地”四个大字。或许有人不理解,沟南社区为什么要用鲁迅先生的字,因为这里就是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的故乡。1922年,沟南许氏的许广平,在北京与反封建的文化旗手鲁迅相识,后来成为终身伴侣,为新文化运动作出卓越贡献。
村口的照壁后面是一幅精美的潮州麒麟嵌瓷,据说只有当上尚书官员的住宅才配得起这半蹲半站的麒麟。绕过照壁,就是沟南村的东门,门楣上就书写着“尚书里”三个红底金字。走进沟南许地,迎面就是一座碧波荡漾的兰桂湖,湖面宽阔,湖水清澈透亮,每年端午节,村里在此赛起了龙舟,是兰桂湖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湖边的榕树根脉粗壮庞大,树冠参天,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乡村意境。这些榕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年纪最大的一棵有700多岁了,它们历经风雨沐浴,见证了沟南村的历史变迁。
如今的沟南村,经过了一番整治,湖边一侧的荒地已整理成一个绿草如茵的公园,和波光粼粼的湖水、白墙黛瓦的老屋呵连成片,与远处的桑浦山脉遥相呼应,形成了一幅简朴而又秀丽的山水田园美景,使古村之美越发迷人。
这个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认定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沟南村,始建于南宋末年,保存下来的古祠民宅有许氏宗祠、许氏莲祖家庙、世祜许公祠、大夫第、儒林第、慎余居、三希处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被史学家称之为“近现代史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大夫第,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属潮汕“四点金”建筑,嵌瓷、壁画木雕、金漆等装饰完整;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的儒林第,占地面积1298平方米,属潮汕“四点金”加“双背剑”结构,大门前屋顶嵌瓷色彩鲜艳,屋梁上保留着金漆木雕;清光绪年间澄海县县令许乃永的宅第叫登科第,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043平方米,以潮汕“四点金”的传统格局融入西洋建筑特色,门前有旗杆夹,第内有穆堂小筑,室前有走廊,接双向小阶梯。墙壁贴有马赛克。
在沟南社区众多的古老建筑中,最受人们尊崇的许氏宗祠,是全粤东许氏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于1978年。坐西北向东南,为二进一天井一后包格局,五瓜抬梁式硬山顶金式结构。祠堂中设计巧妙的金漆木雕,各种石雕装饰和巧夺天工的嵌瓷,是潮汕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修葺一新的许氏祠堂,现在兼当起村里的历史文化展览馆,里面四壁墙上挂满了历代许氏骄傲的先人相片、画像和介绍,讲述着许家历代英豪的故事,以及对中国近代、现代革命史所作的卓越贡献。2016年,许氏宗祠被命名为“汕头市示范文化祠堂”。
站在山上看,沟南社区就像一个大花篮。花蕊洒落人间,景色得天独厚,有"蟹地风水,灵气壮旺"之说。七百多年以前,当时汕头市还是一片沧海桑田。一群从福建迁徙而来的许姓人家,在这里搭起了简陋的土屋,垦荒耕种,繁衍后代。从此后,粤东近现代历上便有了一个叱咤风云的许氏世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由中原迁到福建,从福建迁到汕头的家族,再扩展到广州、香港或海外。他们走过的历史,不单单只是潮汕人在全世界广为生存的足迹,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