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至今日,在广袤的潮汕乡村中,仍保留着聚族而居的传统。不少古村落中那些以天井为中心中轴对称的“下山虎”“四点金”等建筑形式,是古代世家大族居住的府第式民居体系在潮汕地区的迁延。这些潮汕民居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昨天,我们和赖汉扬老师、杨培秋老师一起,自驾游来到了潮阳区和平镇荣获“全国美丽乡村”的和舖社区,这个位于练江北岸的古村落,那些前后左右一连片整齐排列的“下山虎”民居,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潮汕古建筑,为深厚的潮汕文化增添了历史底蕴。
和舖社区之前叫做铺前乡,建于康熙元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来到这里,村前是一口莲叶田田的颖苑湖,湖的左侧是一个宽敞的三和广场。广场后面,便是连片的“下山虎”古民居,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走进这片“下山虎”民居中,比较狭窄的巷道横竖均为井字形,毎一座“下山虎”的占地面积几乎一模一样。最前排的民居,大门都开在前面的偏右位置;后面的所有民居,大门都开在右侧的靠前位置。这种在潮汕地区普遍可见的建筑,由三面房屋一面墙壁组成,也称为“三间两伸手”、“三间过”,又名为“爬狮”。围在高墙里端端正正的小院落,晕渲着—种稳定、安静的气氛,十分适合小户人家生活居住,是潮汕各地兴建数量最多的乡土民居。
随便走进几间民居,它们都是中轴线布局,一厅两房,天井两侧有厢房与大房相接,并有小门将其与中厅两侧的大房相连,是一种三合天井式建筑。这种潮汕最基本的建筑单元,因屋顶是硬山顶式,后高前低,状如下山的老虎而得名。大门是凹斗形,立向同四点金一模一样,建筑格局只是比“四点金”少了两个前房而已。天井设置不大,讲究儒雅与精巧,厅堂是最主要的地方,崇天敬祖、接客请客、家庭团聚、休闲娱乐、红白礼仪等都在厅堂进行。潮汕民居建筑中常常利用装饰艺术来增添建筑物的美感,在这些“下山虎”民居中也屡见不鲜。
与古旧建筑不同的是,在这些“下山虎”民居中,还增设了新颖的浴室、卫生间,并设置了雨污分流设施。在每一条巷子里也都见到增设了一条收集污水的管道和检查井,家家户户的污水会通过这些管道流到外面的沉污池,而家中的雨水则流经原有的雨水管到房外的雨水管,在实现了室内外无缝连接的雨污分流的同时,使古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