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市中人走的大街都叫马路。有一句成语形容马路热闹繁华的景象,叫做车水马龙,意思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不过,马路名称的由来却似乎与马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与18世纪苏格兰发明设计了马路的约翰·马卡丹有关。然而,在开埠仅有160年的汕头市,第一条马路还真的是马走过来的路,这条马路就叫外马路。
外马路是汕头开埠文化的起源地,这条马路的变迁就是一部浓缩的汕头近代史。马路西起商平路,东至聿怀中学,全长2672米,双线四车道,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汕头最长的主干道。明朝永乐年间,外马路还处于大海湾里。明嘉靖九年,由于韩江泥沙的不断汙积和潮汐的作用,开始形成一条自然的沙脊,沙脊开端处就叫“汕头”。到了万历年间,沙脊形成一大片,称为“沙汕坪”。随着沙汕坪的扩大,沙垅广布,崎岖不平,人们便给它起名“崎碌”。
汕头开埠之前,政府曾在张圆内街处立了一块刻有“崎碌” 两字的石碑,作为汕头与崎碌的界碑。从界碑联通到葱陇村的这道沙脊上自然形成的便道,便被人们称之为 “崎碌路”。以前大人恐吓小孩时,就会打趣地说“踢你到崎碌尾”。意思是外马路的尽头,就是旧汕头埠人心眼中最远的地方了。当时地处崎碌尾葱陇和陵海一带的人到旧汕头埠的人家串门,也总会对人家说“我好久没来汕头”之类的话。
汕头市是1860年开埠的,同年五月,英法两国便在汕设立了领事馆,及后,美国、荷兰、德国、丹麦、瑞典、挪威、日本、奥匈、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等13个国家先后来到汕头设立领事馆。这个年间,清军在老妈宫附近驻有军营,军营以西地带属于清代澄海县管辖内的汕头埠,军营以东一直到葱陇村、陵海村为崎碌。出于“华夷有别”的观念,西方领事馆以及各类外国人寓所基本上都选择在崎碌修建。
100多年前崎碌这片曾经的城市热土,虽与汕头是不同的区域概念,同样是旧汕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深厚的旧城区文化积淀。汕头开埠以后,商业逐渐扩展,崎碌地区相继建筑新式房屋,是众多外国人垂涎已久的黄金宝地,他们甚至还想将崎碌扩展为租界。
清光绪年间,崎碌一带的外国人喜好打马球,在老妈宫东侧兴建了一座俗称番仔球埔的马球场。马球场的长度约300码,也就是275米,宽度200码,相当于183米。球场边缘立有两米多高的挡板,并划上清晰的界线。球场四角各树有角旗,两端各设一个球门,由两个圆柱体形成。比赛时两队对抗,每队4人,两个前锋,两个后卫。开球区在球场中央,马球是柳木制成,球槌也是木制,槌头酷似雪茄一般。运动员头戴马球帽,腿着皮制护膝,脚蹬棕色皮靴,身穿白色马裤和本队颜色的上衣。马球马全副武装,不仅有良好的速度,有耐力,有灵活性,脾气还特别温驯。
马球场热热闹闹的当年,足见汕头开埠区地方的狭小。范围仅限于老妈宫至红砖楼的以西地区。老妈宫南面虽然兴建了汕头港,北面1903年重建的红砖楼,在当时还是进入汕头埠的要冲。它的北面是梅溪河,东面的中山路当时还是市郊,相邻不远就是连片的盐埕。后来,随着汕头埠与崎碌连成一体,在马球场及其周边建成了打石街、打锡街及至衣锦坊、顺昌街等的小洋楼群。在此之前,那些外国人为了方便骑马从他们居住的崎碌一带来到马球场,将原有的崎碌路西拓,并于1894年在现在外马路西段的二中巷口天主教堂西侧兴建了一幢称为“崎碌俱乐部”的番仔球楼。
时至今日,番仔球楼这座百年老建筑仍保存完好。开始是汕头德国领事、法国天主教士及英国太古洋行等洋人合办的国际联欢社活动地点,既是会议室,又可作舞场、电影放映厅,是当时上流社会的娱乐场所。汕头沦陷时,这座楼被日本人改名为“大东亚会馆”。日本宣布投降后,我国接收部队曾在楼中设“潮汕前进指挥所”。如今,这座四四方方的西洋建筑仍保留着原有样式,是全国四个现存日军受降处遗址之一的地方。
崎碌路西拓到老妈宫前后,洋商贵族可以从伯得利一带骑着马方便地抵达番仔球埔运动。汕头埠早期街巷狭窄不便骑马,马匹饲养昂贵,马也自然成了晚清汕头埠上外国人的标志。马的往来,也给了崎碌路一个理所当然的名字,那就是马路。当年发行的汕头明信片上,还会见到特意标记的“崎碌马路”四个字。1921年汕头市政厅成立后,崎碌路于1924年开始铺设,改名为“外马路”,成为汕头埠最早、最长、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条马路。
外马路开始铺设的年代,是近代汕头建设的高峰期。汕头市现存建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山公园,也于1926年奠基兴建,1928年建成开放。同期规划的小公园片区,所处的南生公司、飘香园、西南通酒楼、大观园戏院、中山纪念亭等等,以及周围的骑楼群,也于上世纪30年代初相继落成,使汕头埠的商业中心从德记片转移到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四永一升平。当时市政当局提出了市政改造计划,并利用侨资加以实施,广大爱国华侨及有识之士在“实业救国”的倡导下,纷纷投资建设家乡。其时,仅澄海陈黉利家族就购买了大量地皮,兴建起400多座新楼房。随着汕头城市建设的开发,外马路当初这条洋人骑马走过的道路,成为了汕头近代史上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开埠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