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与长寿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非常丰富的年代,菜篮子里啥也不缺,几乎很少有人会感受到饥饿了。不过,这种“不饿肚子”的生活方式并非就是保健养生的最佳选择。有时候,保持适度的饥饿感,对于健康与长寿反倒是有益的。
人的寿命受体内生物年龄的影响大于时间年龄的限制。我们不可能让时钟停摆,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生物年龄,尽可能地维持健康。如何控制我们的生物年龄呢?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中,便把“食饮有节”作为健康与长寿的重要条件。我们熟悉的药王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晋代名医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则主张“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做能吃是福。不少人都以为只要胃口好,饭量大,就是身体很健康。请客吃饭时,最常招呼客人的一句话,就是“别客气,多吃点。”其实,撑得太饱了,人的肠胃超负荷运转,就会造成消化功能下降,适度饥饿,可以让消化系统得到休息和调整,可以有助于体内陈年垃圾的清理与排出;基础代谢率是身体静息时维持心跳、呼吸、体温等基本生命活动所消耗的热量,适度饥饿,有助于提高基础代谢率,可以加速体内脂肪的燃烧,避免脂肪堆积引起的肥胖;人在饥饿状态下最容易激发灵感和想象力,适度饥饿,不仅大脑血液供应正常,还会让大脑分泌一些物质,让神经元快速增长;人在饥饿状态下会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适当空腹,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促进脂肪分解。
少吃能长寿,有些人觉得是悖论,是伪科学,其实,这是经过多方科学验证的。德国基尔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人体DNA中存在一种名为“FOXO3A”的基因,这种基因是可以导致人类寿命延长的一种变异基因。研究发现,人体内含有的这种长寿基因,不仅能帮助人们延缓衰老,同时也能起到修复人体细胞,帮助预防老年痴呆症,延缓老化的作用。这种基因只会在适度饥饿时被活性化。因此,适度饥饿十分有益于人体的健康与长寿。
现代人处在物质极其丰富的年代,不缺吃穿,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俗话说,吃得多死得快。以前,想的是如何吃饱,现在则是要吃的健康;保持适度饥饿感,对健康比较有利。这与民间俗称的“饭吃七分饱,延年又防老”有相同的理念:饿肚子也能养生,想长寿,需要适当的保持饥饿感。不过,适当的饥饿并不是饱一顿饿一顿,如果吃得多,又饿得快,就不是养生,反而可能是患病的先兆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