毎个人都有年老的一天。我们这些人,年轻时忙忙碌碌,养家糊口,整天为生活奔波,没有自己的时间。岁数大了,先是孩子成家立业,离开家门,继之孙辈也长大了,剩下老两口,满屋子清净静寂,听到不少人抱怨,除了吃喝拉撒就是看电视,生活乏味无趣,不好打发日子。
人生七十古来稀,过了七十岁以后,就属于老年了。现在的老年人,一般都要活到八十岁以上。如今自己安在,子女又不在身边,孤僻居家,生活单调,寂寞无聊,没有一点儿个人爱好,还真不容易度过。大家都认为,来到现在这种年龄,一定要想方设法,把晚年的日子过得更充实,更快活,更美满。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到了从心之年,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活出自我,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生活就会变得有声有色,生命就会焕发生机,尽管两鬓已经斑白,心灵依然风华正茂。
无意间在网上读到了中国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汪曾褀撰写的散文《闹市闲人》,给了自己很大的触动。汪曾祺回家需倒一次公交。时间久了,认识了站台对面一位70多岁老人。老人戴了一副眼镜,眼神如孩童般清澈,嘴角常常挂着笑容,厚厚的嘴唇一副长寿相。这个老人并非孤身一人,有老伴,有儿子,有孙子,有女儿,有外孙,但偏偏执意自个儿生活。生活极其简单,一个人一间屋,没有种花也不遛鸟,早起扫扫屋子,扫扫门前人行道,得空了就坐在门口石墩上,抱膝闲看人来人往。饮食同样十分单一,每顿吃上一碗炸酱面。面是自己买面粉擀的面条,浇上炸酱,一顿就能吃上半斤,日日如此。
在全国城镇居民中,像这样生活的老人并非少数。他们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岁月并没有在他们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晚年的生活大都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在他们身上,似乎让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清心寡欲,顺应生命,通透达观,天真自然。
如今有许多老年人,与我们的上一辈一样,身处闹市,喧闹中独守一份孤独,没有什么爱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辈子也就这样走过来了。在外人的眼里,或许以为他们岁数较大,身体不中用,即使有爱好,也没精力施展。其实,到了一定年龄,能在闹市中当一个闲人,风来心不动,雨来人不惊,微笑对待风起雨落,一餐一饭显得有滋有味,对于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人,还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正是欲求心静必先净心,一个人的心态纯净了,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