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2日下午4时,在巴黎华人聚居的十三区竖起了一座法国华工纪念碑,碑体是一块重约两吨、高近两米的人体半身形花岗岩,上半部镌刻着两行魏碑体中文碑文:“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下半部是相同内容的法文碑文。2018年9月,在巴黎市中心的里昂火车站广场也竖起了一座华工纪念铜像,铜像下方的铭牌上写着“献给一战华工”的铭文。
那是1914年8月2日,德军入侵比利时和法国,把这两个国家,还包括后来的英国、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拖入到德俄冲突中,从而,使整个西欧成了一个大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战争爆发之时,刚刚推翻封建帝制的中华民国满目疮痍,动荡不安,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当时,以华工为杠杆,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成了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头等目标。于是,一则“带着至少5年的合同去法兰西吧!你的年收入将达到2000法郎,回来时你将成为大富翁”的招工广告遍布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份。这些招工点的目的只有一个——招募尽可能多的中国青壮劳力,将他们送到欧洲,为英法等协约国提供作战支持。
据统计,从1916到1918年,有超过14万华工被招募到欧洲。其中,首批受雇于法国的中国劳工团队在1916年8月扺达法国。据法国战争部1922年公布的数字,一战期间,法国雇佣了31409名来自中国北方、4024名来自中国南方、1066名来自上海和442名来自香港的中国劳工。这样一来,在一战的欧洲战场上,出现了一支代表中国政府的特殊队伍——中国赴欧华工军团。
华工们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汽车公司、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救伤兵、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在战争胜利后,这支特殊的队伍只有约11万人回到祖国,而死去的2万多人中,有名有姓者只找到1874名,这1874人得以埋葬在法国、比利时的69个公墓中,另有1万多人失踪或流散,这些人中有3000人被法国单身女性看中,在异国他乡成家立业,为法国的人口增长做出了贡献,有的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当时的法国,青壮年男性大多被征召入伍,劳动力奇缺,以致很多女性不得不进入工厂,顶替男子的岗位,司机、建筑工、搬运工这些重体力的职业也出现了大量的女性工人。在华工相对集中的机械厂、坦克厂等军工企业里,女工人数更多。她们随时都能与华工接触,算得上是华工在欧洲战场上遭遇的惟一一抹浪漫。当时,法国政府派给一个村子往往只有一名男劳力,他们不但要从事田间农动,还要去寡妇家帮忙,满足单身妇女所有的要求。法国女人十分开放,导致几个法国女人共有一个中国男人,令华工们一时招架不住。
1918年7月的一天,正在巴黎基督教青年会华工服务中心担任干事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邂逅了一位法国姑娘,她要嫁给华工中的一个“杨先生”,急切地恳请工作人员按照中国传统习惯为她保媒,态度非常坚决,并且表示愿意跟着“杨”到中国定居生活。她还说,如果失去这次机会,她可能就没有机会结婚了。
越来越多的法国女子希望嫁给中国工人。这一现象,一度成为中法两国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依照当时的法国法律:本国女子若嫁与外国男性,则自动失去法国国籍。因而,法国政府没有给一对法国女子和华工办理结婚手续。尽管当时结婚的手续非常难办,华工与法国女子的姻缘往往只能私下里结合,不少正在与华工热恋的法国女子仍然热切希望华工在法国长期定居,并跟她们结婚;有的甚至早就打算好,结婚以后与华工一起回到中国。
战争一结束,迫于女多男少的现实,法国政府允许了单身的法国女性与心仪的中国劳工结婚生子。法国所招募的华工原合同以5年为限,但至第三年允许废止合同,遣返工作至1922年 3月结束。经法国政府同意,因通婚等原因而自愿留在法国各地的3000名华工,成为中法关系史上第一批移民华人。在法国政府镶嵌上纪念华工铜牌的1988年,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的94岁吕虎臣和92岁曾广培,他俩就是当年华工中的幸运者,不仅在法国定居,还与当地的法国姑娘成亲,组建了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