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凤花开的艳阳天里,我们来到了地处榕江北河渔湖水葫芦束腰处“鸾凤坡头”的塘埔湿地公园,浏览了一番那矗立着的大风车、转动着的木水车,还有那小桥流水、红花绿树,鸟语花香,领略了一派江南秀美景观,见识了柳绿桃红、水清岸绿的水乡美景后,游兴未尽,走过了宽阔的安揭线通衢大道,来到了潮汕名古村落塘埔村。
在这个享有“揭阳十大美丽乡村”称誉的网红村村口,也建起了一座与一路之隔的湿地公园相对称的文化公园,公园里高低错落的花草树木间,建有宜彦亭、孝悌长廊、综合文化室等仿古建筑,还有景色怡人的小桥流水和假山等,村口竖起了一块刻有“塘埔工业村”的大腊石。
傍着文化公园的,是一个龙舟池。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这里将会响起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上演着一幕幕激情四射的竞技场面。与一般作为男人专利运动的龙舟大赛不同的是,塘埔村这里还有一个女人扒舟大赛的“凤舟赛”项目。在凤舟赛时,船上除了打鼓指挥是男的,所有划桨者都是女的,这些几乎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女中豪杰,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演绎着一场激越奋进场面。
龙舟池的后侧就是古老的塘埔村。与村口文化公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村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大量灰墙黛瓦的古旧建筑。这些古老民居的前面是一个宽埕,宽埕的中央是一座修葺一新的仁斋公祠,而在村口楼牌内的右侧,还存在一座丝毫不曾修缮的残缺四点金老厝,破旧的墙壁上贴着“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八个醒目大字,走近一看,残败的旧屋里,已长出了木瓜等许多杂树乱藤,看到屋前竖着一块“塘埔抗日战争文化遗址”,方知塘埔村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抗日事迹。
塘埔村现有人口约7000多人,村民以黄姓居多,主要是明朝正德年间由潮阳夏林出祖之东江公传宗至现在。塘埔村的陆路位置,正好是在现在的“安揭线”上,就是潮安枫溪到揭阳的公路上,这条路,自古也一直就是联系揭阳到潮州的路,过去叫“驿道”,也就是“官路”,是揭阳县到潮州府的必经之路。这里江河交汇、沃野广阔,昔有“鱼米之乡”美誉,自古就是榕江三大渔区之一,捕捞和家禽养殖一直是这里的主要产业。塘埔村地处江边,自清朝乾隆年间始,政府便投资购置船只,雇聘船夫为过往的官差商贾,以及行人等等提供免费的摆渡服务,也称“塘埔官渡”。塘埔官渡是粤东唯一的有体制编的“官渡”。
1850年,也就是清朝咸丰年间,一个初冬夜晚,虎门销烟主持人林则徐曾出现在塘埔官渡这里。当时被贬谪戌疆的林则徐积劳成疾,正告老回乡养病,朝庭召令他为钦差大臣赶赴广西,沉疴多年的林则徐不敢怠慢,日夜兼程,由汾水关入粤,经潮州往揭阳途径塘埔官渡,其时正值江面浓雾笼罩,上船时轿夫一不小心滑倒,将林则徐从轿子里摔了出来,天亮后他赶到普宁洪阳的文昌阁就一病不起,几天后便在文昌阁逝世,享年66岁。
这个小小的渡口,是连贯揭阳县城通达潮州府官路的要道津口。自从清朝乾隆年间政府投资购置船只,雇聘船夫设置为官渡以来,几百年间见证了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场景,南北军阀陈炯明、许崇智曾经在此混战,贺龙、叶挺的南昌起义部队也曾路过此渡口,当年的日寇更在渡口构巢筑据点,扼榕江控官道。新中国成立后,也见证了地方经济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上世纪90年代,随着揭阳榕东大桥的建成通车,才完成了历史使命。当地政府专门对原来的官渡亭进行了修缮,成为了这个存活了几百年的古渡口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