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佛手,一种不大容易尝鲜的小海螺

(2020-02-11 12:48:23)

海佛手,一种不大容易尝鲜的小海螺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素有“粤东屏障 粤闽咽喉”之称的南澳岛,主岛和周边各个小岛潮间带的礁石上都生长着我们想要寻找的各种贝类。生活在海岛上村民,就算是不出海,也有不少海鲜可以吃到。

有一种生长在石头缝中的小螺儿,不仅十分美味,而且有着很高营养价值,如今在市场上几乎已经有钱卖不到,识货的都不会错过。

这种常密集成簇群固在岩石缝隙中的小螺儿,通常只有指甲盖那么大,是一种藤壶类生物,又叫鹅颈藤壶,学名叫龟足,别名石蚴,有人称之为海佛手,有人叫做观音掌,南澳人则称为鸡掬,还有人叫做狗爪螺、鸡冠贝等。这种小螺儿,身体分为头部和柄部,头部壳板呈爪状,柄部呈倒三角形,具有伸缩性,看起来像是史前恐龙脚趾的微缩版。它们完全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而且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在一些水质清澈的石头缝中才能寻觅得到,属天然资源,发育缓慢,一旦依附在某块礁石上面,就几乎不会再挪位,而且有着非常强的黏性,可以牢牢的黏住礁石,在繁殖的过程中形成群体性。

潮间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潮汐的规律性涨落。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时便露出水面。这里通常就是讨海最近的聚宝盆。退潮时分,石头上的水位线降下来,岩礁海岸的大部分礁石都露出了水面,连同附着在上面的贝类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讨海人便会利用这个时机,使用最简陋的工具,来到贝类生长的低处礁石上,采集岩石上的贝类。海岛的风浪较大,被海水浸泡过的礁石,长有青苔,十分湿滑,讨海者要胆大心细脚稳,才不会导致摔倒。过去运气好的话,一次讨海能收获各类海鲜十几二十斤,海佛手是其中之一。近年来,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多,人们采集的密度越来越大,礁石上原来丰富的贝类也变得稀罕了,海佛手更是物以稀为贵。

别看海佛手这种海贝个头不大,长得十分奇怪,它们的味道却格外鲜美,还带有独特的海洋风味,而且烹调十分简单,洗净后入锅加冷水烧沸即可食用,味道特别棒。饕餮者常取其柄部肌肉为食,都说是一种顶级的海鲜食材,将之称为“海洋里的火腿”或者是“来自地狱的海鲜”。由于尝鲜者越来越多,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导致讨海者过度采撷,现在自然状态下的生存状况越来越糟糕,人们越来越难以品牌尝到了。

海佛手,一种不大容易尝鲜的小海螺

海佛手,一种不大容易尝鲜的小海螺

海佛手,一种不大容易尝鲜的小海螺

海佛手,一种不大容易尝鲜的小海螺

海佛手,一种不大容易尝鲜的小海螺

海佛手,一种不大容易尝鲜的小海螺

海佛手,一种不大容易尝鲜的小海螺

海佛手,一种不大容易尝鲜的小海螺

海佛手,一种不大容易尝鲜的小海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