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很有气势,早些年在电视剧中就领略过。汕头澄海隆都的陈慈黉故居也很有气势,尽管风格不太一样,仍然与山西的乔家大院可有一比。退休前曾经以记者的身份来过一趟,今天,我们与赖汉扬老师、杨培秋老师一起,又自驾车来到这里。
陈慈黉故居位于澄海隆都镇前美村,距汕头市区约有10公里。故居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计有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等宅第,是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近现代家族式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始建于1922年,至1939年汕头沦陷时尚未完工,是所有宅第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进入前美村,举目所见,到处差不多都是风格相同的古旧建筑,整齐的房舍,泛灰的白墙,中西合璧的门窗,规模之大令人吃惊。陈慈黉故居位于村子东首。右前侧一座桥形构件下有一组青铜雕塑,一个拄着拐杖的实业家和一个人力车夫,寓意潮汕人漂洋过海创业的艰苦历程。
陈慈黉故居的整个格局,可以看做是所谓驷马拖车式的改良和扩充。跨进一道门,第一进为前厅,前厅两侧各有一个房,称耳房;前厅后面是天井,天井四周是回廊,天井左右各有一个厢房,由天井往后走大厅;大厅两侧各有一个大房,这就是主人房。如果以前厅、天井和大厅的中线为轴线,则左右两边是对称的。走进正门是门厅,门厅后面是天井,天井进去又是一个厅,叫前厅,前厅的两侧各有一间大房,这就是第二进了。天井两边的厢房将它们联起来。前厅一侧有门通到第三进。第三进的厅房结构和第二进的一样。整座宅院的结构都很讲究,反映了潮汕地区一种严格区分尊卑上下男女内外,又注重崇宗睦族的文化传统。
陈慈黉故居是两层楼的格局,这在当年隆都一带的民宅中是极为少见的。更有特色的是,设计时所有二楼的房间都有回廊相连,不用下楼就可以走遍二楼的所有房间。站在二楼的走廊,可以看到整个院落,虽不很高,但也一目了然,特别是院落把角的地方都有象了望塔似的高出一些的小楼台,足以起到警戒的作用。
进入宅院,庭院深深,横廊纵巷,看似繁杂,但也有规律可寻。在雕梁画栋的不同房间中穿梭,足以领略当年大户人家的繁华与奢侈。整座陈慈黉故居共有厅堂506间,占地面积2.5万多平米,规模宏大,有“岭南第一侨宅”之称。这座大宅原来是著名泰国华侨陈慈黉衣锦还乡后修建的寓所,也有说是集陈家祖父孙三代人持续经营而成的一座大型民居群。自1910年起,陈慈黉家族陆续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建筑了这个大宅第。它使用了“四马拖车”的格局,是典型的潮汕农村民居格局,同时,也融和了西方和泰国的建筑特点。楼房之间由走廊连接,多用圆拱门,地上及墙门上的装饰全部使用从欧洲进口的瓷砖玻璃,虽经至今有近百年历史,但是地板仍然色泽鲜艳如新。可惜的是,大宅建好之后,陈先生的家人没有在这里住过一天。据说当时日本人入侵,陈先生一家都逃往泰国避难了,以后就没有回来过。当年,好端端的大宅,有了华美的外表却又少了几分人气。
前美村因有“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而闻名遐迩。然而,位于陈慈黉故居西面1公里处的永宁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陈慈黉的祖居却鲜为人知。与潮汕山区的围屋村寨有所不同,永宁寨是建在平原地带,并且外形是正方形的,被人们俗称为“方寨”,在岭南较为罕见,是清康熙年间在河北当知县的陈廷光请当时的国师郭禹藩设计,1722年开始兴建,于清雍正十年,即1732年建成,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