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陆跨越海峡,乘坐大巴驶上高速公路,两边山坡上满是一层层人工开垦的台地。举眼所见,到处都是接连不断的绿色橡胶林,一片又一片,看不到一根杂树。一棵棵苍翠欲滴的橡胶树,粗壮笔挺的树干,或临崖傍溪,或散布在山腰,瘦瘦细细的树桠上,一把把三蓬叶自由舒展,宽大的树冠如同绿色的大氅一般,郁郁葱葱,漫山遍野,披撒在广袤的大地上,与悠悠山水相连,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琼海市西南部万泉河上游半山区的东太农场,有一座中国第一个民办的琼安胶园,胶园中尚存有二三十株百年橡胶树,是马来西亚华侨何麟书于1906年创建时栽植的,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素有“海南第一橡胶园”之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是这座琼安胶园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采种育苗基地,为我国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提供了大量的种子和母树育苗,为新中国大面积发展天然橡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大巴沿着国道海榆中线在绿色的青山中蜿蜒而行时,公路边排列整齐的橡胶林高耸挺立,无边无际,像一道道绿色屏障,令人叹为观止。每每到了高处,看到的胶林,一棵棵树的树冠相连,山风吹过,整个胶林籁籁作响,竟像一片涌动的绿潮。
橡胶树为大戟科多年生乔木,是一种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因其每一小根叶柄上总是着生三瓣叶片,被我们俗称为“三蓬叶”。新中国刚成立,遭遇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天然橡胶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西方国家甚至连一块胶片、一截橡胶芽条都不允许输入中国。在美英等国的控制下,东南亚一些产胶国也颁布了针对中国的“封关”法令。当时,海南岛并不符合国际上公认适宜大面积种植橡胶的条件,岛上只有一些零星胶园。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坚定地自主发展天然橡胶事业,用实际行动回应西方的封锁。
从1951年底起,就陆续有解放军、农林专家、技术人员、大学生以及归国华侨等,多达数十万人来到这里的荒山野岭,打响垦殖天然橡胶的战役。1958年,海南农垦成立之初种植的橡胶开割,乳白色的胶水流入胶杯,消息令人振奋!
1968年至1975年间,先后又有广东、湖南、陕西等地的10万知青加入到海南农垦的建设中,有力地推动了农垦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有的甚至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作为知青中的一员,我们的热血没有白流,生命铸就了绿色丰碑。
在人类的创业史上,大山常常是开拓者的根基和立足点。有大山,就会有人从外面走进来,也会有人从大山中走出去。我们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兵团时期走进海南大山里的,诗意的青春,浪漫的年华,全部托付给了有如海洋深广的橡胶林。那个时候,海南的许多山野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气候恶劣,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缺医少药。当地山民大多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的方式。在当时,我们也像当地山民一样,凭着手中一把大刀、一杠锄头,还有一支钢钎、一把铁锤,采用“大会战”这种大兵团作战的生产形式,按区域划分,在人迹罕至的原始热带雨林里,砍荒凉,炸顽石,修山头、挖大穴。劳作中,恐怖的瘴疠、疟疾、山蚂蝗、马蜂、毒蛇等像幽灵一样威胁着我们脆弱的生命。我们用意志、汗水与严酷的大自然抗争,改写大自然的风貌,掀起了中国橡胶垦殖史上又一次大发展的高潮,铸就了连绵数百万亩的胶林田园,尽管保存率不足30%,仍然在农垦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2年10月16日,国家农牧渔业部向世界宣布,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天然橡胶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国家巨大的投入、数代海南农垦人接续奋斗,为新中国创造了一个世界级的奇迹。
一部海南农垦的历史,就是新中国建设天然橡胶基地的历史,更是一代代农垦人接续奋斗的历史。其中,离不开我们知识青年的一份付出,包括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
在险峻而又灵秀的黎母山上,曾经有一个让我们这些知青引以为傲的“黎母山割胶班”。这个知青集体曾经从上山砍来葵叶、茅草盖顶,用泥浆和着稻草涂抹成墙,搭起自己一个个窝。窝里的床铺桌椅是自己做的,伙房里的锅台也是自己盘的。他们管辖的橡胶有200多亩6000多株左右,共4个林段,分散在各个山旮旯里,每天全靠两条腿爬山越岭十几公里去割胶,其中三个林段割胶时要趟过齐腰深的急流才能到达,他们就自己动手做起了简易木舟。他们每天凌晨两点起床,过河去割胶。收胶归来,中午还要赶制胶片,下午还要养猪,赶鸭,侍弄菜地等,辛苦异常。正是他们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出了一代知青的形象,成为那个火红的年代中央、地方媒体关注的热点。
在海南这片热土上产生的天然橡胶,是与石油、煤炭、钢铁齐名的工业化宠儿,广泛应用于汽车轮胎、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领域,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的地位始终不会发生改变。有人粗略计算过,人类用橡胶制成的产品达5万种以上:制造一艘3.5万吨的军舰,需要68吨橡胶;装备一辆28吨重的轻型坦克,需要0.8吨橡胶;生产一架喷气式歼击机需要消耗0.6吨橡胶;过去人们司空见惯的解放牌卡车,也得用掉近200公斤橡胶;一吨干胶,还可以装备5列火车、16辆小轿车、43辆马车、710辆自行车、100辆电单车;至于橡胶在医学上的用途,那就更多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有生之年,我们欣然的看到了,在海南岛,橡胶树已经是第一大经济作物,全省种植面积超过800万亩,约有230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与橡胶有关的职业;天然橡胶已成为海南的重要产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海南已成为新中国大规模发展天然橡胶产业的成功典范。
60多年来,我国天然橡胶种植业的发展,经历了艰难与波折,整体上产量呈现稳步增加的态势。到目前,种植橡胶面积已超过1700万亩,年产干胶愈80万吨,种植面积与产胶量均居世界第四位,成为世界天然橡胶生产大国,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天然橡胶产业体系。海南省的天然橡胶面积达560万亩,年产干胶31.3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59%和总产量的56%以上。其中,海南农垦拥有胶园370多万亩,年产干胶23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8%和41%。
目前,世界上每年需要天然橡胶600万吨,年产量也达到600万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尽管天然橡胶产量快速增长,产量仍然远远满足不了需求。2018年,我国天然橡胶消费量突破560万吨,而自产仅83万吨,相差近7倍。天然橡胶这种大自然的绿色精灵,人类的绿色神话,献给人类雪白晶亮的乳汁,哺育了人类现代文明。白色乳汁里流淌着的传奇故事,是人类现代文明大厦的支柱,人类现代文明的生命线。没有橡胶,就没有与现代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诸多兴旺发达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