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日常生活中,箍桶匠是个不可或缺的行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尚不知塑料为何物的时候,箍桶匠很是吃香,日常中使用的水桶、米桶、澡盆、洗衣盆、洗脚盆、马桶等,都是箍桶匠用木片箍成的。
那个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不少箍桶师傅挑着担子喝着走街串巷,为人们修理各式各样的木桶。他们与补锅匠、锡匠、铜匠、皮匠等一起,挑的担子两端各有四根绳分别系住工具箱和竹筐,被人们称为典型的“八根系”一族。不过,箍桶师傅的担子与众不同,一头有一个椭圆形的木桶,桶盖一半固定,另一半是活动的,桶内用来放置各类工具,还可以当作凳子使用,干活时就坐在上面。每到一处,都会有家庭把损坏的或者闲置的木桶拿出来修理一番。
箍桶师傅使用的工具,除了木匠正常使用的刨子、锯子以外,还有圆刨、板凳刨和圆凿三件特殊工具。他们的手艺很巧,箍桶时,总是先把桶底做好,然后将一块块略带扇面形的木料锯成长短一律的木片,再精心刨成厚薄一样。之后,一块块围着桶底放好再上箍。上箍时,一般的木桶都是桶底小桶口大,桶箍从桶底套进去,再慢慢向桶口方向敲,这样上下两道箍越敲越紧,最后翻过来锯齐桶底、做好桶边,上上下下用小刨刨光一下,再在桶底和桶帮结合部塞上麻丝、油灰,木桶就做成了。
箍桶中最难的是箍马桶,马桶两头小中间大,而且桶盖要严丝合缝,是个细致活。一般的家庭中,一只马桶往往要用到老,其他的圆件用破了可以新做,马桶坏了一般只作修补。一个箍桶师傅只要会做马桶,其他的圆件就不在话下了。因为箍桶是圆木件,有正圆形和椭圆形,还有上大下小和下大上小的各种式样,木板与木板拼贴起来的边缝,因各种桶的圆弧度不同而不同,关键靠箍桶师傅使用长推刨的水平,没有精细过硬的手艺,桶就会漏水,因而,箍桶师傅的手艺要比一般木匠高许多。潮汕曾流传一句俗话,叫做“做桶师仔(徒弟)箍桶师傅”。
过去,人们将箍桶匠连同木匠、泥工、铜匠、漆匠一起,称这五种手工业者为“小五匠”。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塑料制品取代了木桶逐渐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箍桶匠的生意逐渐清淡。现在,“小五匠”行业中的木匠、泥工、漆匠加入了房屋的装修队伍,生意仍旧红火,而箍桶匠则与铜匠一起,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箍桶师傅的吆喝声,也只能成为人们的回忆,连同马桶、脚桶一起,进入了民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