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汕头菊展的天气特别好,真是老天有眼。自16日开展以来,几乎天天是碧空如洗,万里无云。一周前刚开展时仅仅结出小小花蕾的柱菊、塔菊、悬菊等造型菊,如今已经繁花盛开,一派嫣紫姹红;特别是这次菊展中位数不多的大立菊,更是成百上千一齐怒放,蔚为壮观。
从中山桥走进公园,大牌楼左侧下方的一盆小桃红大立菊开得尤其炫美。远远观望,灼灼辉辉、似霞飞绛的半球圆形庞大身姿,几乎所有的其他菊花都无法与之相媲美;走近一看,数百朵乃至上千朵冶容初露的桃红色花朵,一朵朵布列整齐,一下子就给人一种花团锦簇、富丽堂皇的感觉,难怪都说她以其艳丽多姿和完美的造型带给赏菊者无限的遐想。
一般人几乎想象不到,我们看到的这么一株庞然艺菊,居然是采用青蒿作为砧木的。这些青蒿需要人工播种青培育,工作量比较大,有些地方甚至还是采用田梗上广为分布的野艾作为砧木。不管是用青蒿还是用野艾,这两种砧木都具有主干明显、侧枝多、根系发达、长势旺、抗性好的明显优点,与菊花接穗亲和力强,嫁接成活率高,可降低大立菊制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培养大立菊需要较高的技艺和足够的耐心。将菊花品种嫁接在砧木上后,首先要及时打头摘心,促使多发菊枝,多孕花蕾,使大立菊造型株形丰满匀称、枝繁叶茂;当枝顶花蕾透色后,要将大立菊从畦地中挖出即可吊装上盆;临近展览时,还要将每一盆大立菊进行绑扎,用竹片作支架,把所有枝条按顺时针方向,由内向外均匀地用铅丝或塑料绳逐朵扎缚,使之上下左右均匀,整齐有规律,成为半圆球形、平圆面形等造型。
大立菊是某些品种菊经过特殊培育和艺术加工而长成的观赏价值较高的一种艺菊,在着花数量和空间利用上,雄居各类艺菊之首。
大立菊的栽培、剪扎技艺,的确令广大市民大开眼界。我国培养大立菊的艺术,早在800年前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宋代范成大《范村菊谱》中就有记载:“吴下老圃,待春苗尺许时,掇去其颤,数日则岐出两枝,又掇之,没掇益岐。至秋,则一千所出数千百朵,婆娑团植,如车盖熏笼矣“。近年来,这种传统艺菊的技术又有所发展,在南粤曾经创造出63圈12907朵的历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