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交识已久的潮州知青林揆荣偕夫人黄慧玲和翁振良,为浏览小公园一起专门从金石滴滴打车来到汕头。我们与黄凤年一起伴着他们仨到小公园开埠区逛了一圈,走马观花,感觉这片承载着海内外潮人共同记忆的地方,仿佛回到当年汕头开埠繁华之时的景象。
小公园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那些附有岁月痕迹的古建筑,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反映出汕头的历史变迁。对于许多潮汕人来说,寄托着大家的乡土认同感,有着独特的魅力。修旧如旧的小公园街区装扮上各种复古广告牌,还原了百年前汕头的旧貌,行走在国平路、升平路段,似乎走进了时间隧道,还真让小公园以及周边的骑楼老街有了几分民国范,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靓起来了。
站在小公园亭中,大家都对亭内木结构精巧的古老工艺赞叹不已。我们这种岁数的汕头人都知道,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末被拆毁,世纪未曾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混凝土结构的凉亭。三年前,按照历史原貌的木结构,采用了传统的榫卯工艺重建,特别是亭顶内部的藻井部位,按照从大到小的比例,一层叠一层,一环扣一环,从底层到顶层共23层,像搭积木一样搭建起来。栏杆、琉璃屋脊、亭盖等细节也都修旧如旧。
小公园亭的西南面就是7层高的百货大楼,与中山纪念亭同属小公园开埠区的地标建筑,是解放前汕头的第二高楼。这座承载着海内外潮人许多记忆的百货大楼,完成修缮后,弧形建筑外观格外引人注目,主体色调为米黄色,三、四层的小阳台深绿色调别有年代感。二层的木窗贴着蓝、绿两种彩色玻璃,三层椭圆形窗户则贴着红、黄、绿、蓝四种颜色玻璃。大楼墙角柱体等地方的灰塑件经重新修补和上色,依然修旧如旧。
同样完成修缮的,还有与百货大楼隔街相邻的老邮电大楼等旧骑楼。小公园街区的骑楼建筑,是汕头旧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分上楼下廊,上楼为居住区,下廊为店面。外廊遮阳防雨,潮汕人称之为“五脚砌”。既有东南亚风格,也有古罗马风格、巴洛克风格,还有希腊爱奥尼柱头和罗马的拱券,形成各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与中国古典花卉、潮汕民居风貌融为一体,显得十分别致。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有骑楼的灰塑历经将近百年的岁月洗礼,大多数已经风化、脱落,修复后的骑楼群,外墙用料多样,有水砂石、贝灰、拉毛,也有红砖。色彩有米黄色、红色、灰色等。骑楼里的梁柱进行了加固,有的纹饰装饰了欧式浮雕花纹,有的则是中式古典的花卉图案配以怀旧色调,中西合璧浑然一体,在延续和变化中展现着独一无二的魅力。
目前小公园片区面积约3000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样清一色的骑楼建筑便在小公园周边19条街道中崛起,连同蜘蛛网状的马路,基本仿造巴黎街区样式,是中国内地开埠的34个城市中至今唯一保存较完好的开埠区,也是中国内地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和中国内地面积最大的一片骑楼群。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能够发现别具一格的风景。她们是富有魅力的城市个性和地方文化的重要遗产,既是小公园的概貌,也是汕头人对这座城市的美好期愿,让人惊叹,赞美不已,纷纷掏出手机,拍下她们的靓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