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些年届古稀的人群中,有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想法,现在自己的身体还行,还做得来,三代同堂,带带孙子、打理家务,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等年纪再大点,行动不便时,就让儿子照顾了得。当然,这样的想法无可置疑,整个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都皆如此,这叫养儿防老,也叫含饴弄孙,享天伦之乐。
一直以来,养儿防老就是我们传承的多年的传统观念。的确,赡养父母是子女的义务。不过,如果养儿是为了防老,那就不要再说母爱有多么伟大。唐代诗人白居易一首《燕诗示刘叟》中就这样生动的描述过:“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在动物界中,根本就没有哪种动物,生了幼崽后,一辈子要把他们捆在身边的,何况是人!记得赵朴初曾说过: “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从来不是父母的家。生孩子是任务,养孩子是义务,靠孩子是错误。”
好操心,是每一个老人的通病。牵挂和操心儿女的事情,当然是尽父母职责之心。我们这一辈子,风风雨雨操心惯了,不让我们操心,打心底里似乎还挺不情愿。人老了,空虚无聊,总要找点寄托,闲不住,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倘若操心过度,初衷虽好,结果并非如意,且会事与愿违。有这么一段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听说过吗?
人到五十像篮球,儿子姑娘抢着留,买米买面又买油,抱着孩子能上楼;洗锅做饭不发愁,拖地买菜像灵猴,能养鸡来能喂牛,冬天还能脱煤球。
人上六十像排球,儿女不抢也还留,虽然不像以前牛,和面还能用手揉;买葱买盐打酱油,帮助孙子能洗头,忠心耿耿当家奴,儿女轻闲街里游。
人过七十像足球,儿子姑娘都不留,人老话多不能由,洗鼻吐痰口水流;女儿女婿看见愁,儿子媳妇皱眉头,儿要出差女旅游,不想收留找理由。
人进八十没活头,不如一头老黄牛,少气无力卧床头,吃喝拉撒把人求;远亲近邻无人瞅,儿女因你结了仇,瞎子点灯白费油,不如早些跳了楼。
这些话,也不知道是哪一个人编出来的,尽管有些以偏概全,然而不无道理。在明代,有一部集自古到今各种格言谚语,作为儿童启蒙书目的《增广昔时贤文》,其中就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子孙自有子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人,日子一天天过去,容颜一天天衰老,已经到了不是可以任意挥霍时间的时候,应该该知道,乐享晚年,最好不要替子女背太多的包袱,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
人生在世,出生一张纸,婚姻一张纸,做官一张纸,金钱一张纸,荣誉一张纸,看病一张纸,悼词一张纸……看到了,想开了,放下来,心也就舒坦了。听说过《人间五品》的奇谈怪论吗,还真的是这么回事:人有钱有时间无病,绝品;人有钱无病无时间,珍品;人无钱无病有时间,上品;人无钱无病无时间,次品;人无钱无时间有病,废品。很多事情的混沌与开窍,往往就在一瞬间。看得开、放得下是一种超然,是一种自在,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有时候,放下了执念,就拥有心灵的清静,生活就会显得得淡定和安然,生活的底蕴也就更加隽永和悠远。
生活中,很多人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要想让自己活得轻松,活得快乐,就应该学会解除这些束缚,给自己减压。有一段《养生诀》,特别适合我们这些老年人:和为贵,忍为高;自寻乐,莫烦恼;睡得香,起得早;不偏食,七分饱;常活动,勤动脑;天天忙,永不老。知道了,做到了,就能轻轻松松过余生,无忧无虑过晚年,也就能给桑榆晚景带来怡然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