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珍贵历史见证的粮票收藏

(2019-08-16 15:58:31)
标签:

杂谈

珍贵历史见证的粮票收藏

在我的手头,有一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中国票证》珍藏册,是折迭式的,其中收藏的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国家及各省市自治区发行的粮票。这些过去城镇居民填饱肚子的“第二货币”,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一份特殊通行证,一张张折射出时代发展的痕迹,珍藏这形形色色的粮票,不仅仅是为了它们所具有的珍藏价值,而是为了一种记忆,一种鉴赏。

打开这本珍藏册仔细端详,这些记忆中的票证,最早发行的是1966年的全国通用粮票,最慢发行的是1988年重庆市的面粉供应券,最大量的有五市斤,最小量的仅有一市两,绝大部分都是十分新颖的,有好几张却已经被人们柔捏得比较黯旧。这些标量大大小小的粮票,对于现在的青年人来说,几乎极其陌生。可是,对于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人来说,在曾经的日子里,没有它们可就寸步难行。在那个年代,城镇居民迁徙户口时,除了户籍问题,还有一个粮食关系。对于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系与城镇户籍同等重要。当年我们奔赴海南屯垦戍边,除了办理户籍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时至今日,还有的知青珍藏着那张粮食转移证明。那个时候,离开家门,除了带钱,还要带粮票。上街要买个包子,吃碗粿条,甚至买根油条、买袋饼干,都离不开粮票,既便手里有钱,没有粮票也买不到食品。如果出差外地,还要由单位开介绍信去粮店兑换全省粮票或者全国粮票。在过去了的那个年代,粮票的地位曾经举足轻重,甚至比金钱更珍贵。

我国第一套粮票的发行时间是1955年,直到1993年国家粮油价格放开,粮票在民众的手中流转了38年。这38年,留给人们的记忆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那个时候,粮票的发放都是按地域的,这个城市的粮票只能在这个城市使用,到了那个城市就是废纸一张,我们在海南兵团屯垦戍边,每月的粮食定量有40斤大米,有些青年吃剩,想寄回家乡,就都得想方设法把地方粮票换成全国粮票,再用比较厚的信笺夹层在信封里邮寄。据不完全统计,那个时候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众多市县发放的粮票单位计有2441个,品种约有30万种,发放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有可能成为世界之最。

如今,尽管粮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界中一种重要藏品类别,不少中老年人依然还记忆犹新,有着说不清的票证情结。小小方寸的粮票,作为一种凭证,记录着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段艰难历程,见证了国家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的沧桑轨迹,折射了人们生活的巨大变迁,承载了我们这一代人一路走来的珍贵回忆。

珍贵历史见证的粮票收藏

珍贵历史见证的粮票收藏

珍贵历史见证的粮票收藏

珍贵历史见证的粮票收藏

珍贵历史见证的粮票收藏

珍贵历史见证的粮票收藏

珍贵历史见证的粮票收藏

珍贵历史见证的粮票收藏

珍贵历史见证的粮票收藏

珍贵历史见证的粮票收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