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光被称为豆蔻年华,也就是少女的青春年华。那轻盈曼妙的身姿,丽而不妖的容颜,慧而不黠的神态,娇嗔而又夺艳的羞答答模样,撩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扉,总是让人情不自已。
“豆蔻年华”这个典故,就出自唐诗中杜牧的一首《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是杜牧在离开扬州前,赠别一个十三四岁小歌女的。在这首诗中,杜牧既没有用到一个“美”字,也没有用到一个“花”字,只是用了“豆蔻”这个字眼,就把少女轻盈柔美的样子描述得淋漓尽致:春风荡荡十里扬州路,扬州城里熙攘繁华,看尽多少风尘美女子,青楼珠帘后的艳丽妩媚,总不如这一位娉娉袅袅芳妍的小姑娘。从此,“豆蔻”这个字眼就成为少女的专用名词,豆蒄年华也就成为一个特指少女的典故。
杜牧诗中用以形容少女娉娉袅袅、芳妍可爱的“豆蔻”,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朵。这种豆蔻花,就是艳山姜开的花。在岭南,艳山姜并不是什么稀罕货,大都生长在山沟阴湿处,大大的叶子像芭蕉,妍丽的花儿像禾雀花。在岭南都市里,大凡有园林景观地方,树荫下也大都栽植有一丛丛的艳山姜。花开时,那叶丛间延伸出来的穗状花枝,初为嫩叶所卷,叶渐展花渐开,变得沉甸甸的低着头,未盛开时为含胎花,珠圆玉润的花儿,白色中带着粉嫩的红尖,张而不显,丽而不惊,动人不已;花苞展开时,又能看到里面金黄色的花蕊,像是唇瓣舒展开来,显得娇滴滴的;这一穗穂含胎花,像葡萄,像珍珠,像玛瑙,特别晶莹,特别雅致,显得娇艳、璀璨、脱俗,不仅美,而且香,既可观赏,又可嗅闻,真的如同十三四岁的小姑娘那样,灵动,水灵,让人心生怜爱。
在汕头市中山公园大牌坊左侧,中山像右侧和龟山前侧,栽植有好几处成片的艳山姜。一眼望去,那一丛丛长长的、厚厚的的叶子,重重叠叠,挤挤挨挨,亭亭玉立,清新,艳绿,斑斓,开阔,挺括,轩昂,润泽,既生气蓬勃、绿意盎然,又显得张扬豪放、恣肆潇洒,色彩绚丽迷人,是一种极好的观叶植物。衬托在蜡石下,给人生机盎然之感,即使不开花也挺美,能给人回归自然、享受野趣的快乐。让人不得不惊叹,赞美,折服于艳山姜与众不同的风姿与魅力。
艳山姜,又称为彩叶姜、斑纹月桃等,也就是《中国药典》收载的草药豆蔻。原产于印度尼西亚,我省及海南、云南、广西等多有栽培,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园林绿化植物。这植物喜欢阴湿环境,粗养就行,不用花费太多心思照料,自然一年长得比一年更茂盛,叶子一年比一年更宽厚。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描写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伙人来到日后宝钗住的蘅芜苑时,写到贾宝玉在匾上题了“蘅芷清芬”四个字时,就提到了“豆蔻”。贾宝玉赋出的对联,便是“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这个蘅芜院里面是巨石数块,藤蔓处处,香草天然。贾宝玉所题对联中的“豆蔻”和“荼靡”都是带有浓烈香味的芳草。人们在采摘艳山姜叶子时,当剪刀落下的一瞬间,清香的味道就从切口处喷涌而出,那股子味道比喷了香水还好闻,让人觉得五脏六腑都沾满了它的甜香味,甚至连空气都充满了艳山姜的香味。清洗过后的艳山姜叶子格外水灵,格外俊美,简直是一种视觉享受,一场盛大的嗅觉盛宴。
早期台湾原住民平埔族中的西拉雅及马卡道族人特别喜欢用这种叶子包裹粽子,台湾南部居民亦称艳山姜为肉粽叶仔,在重庆、四川泸州以及贵州部分地区,亦用艳山姜叶包裹黄耙,在岭南一些地方,人们总会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上一丛硕大无比的艳山姜,逢节过节用它来蒸菜饺、蒸年糕、蒸九层糕等等。艳山姜叶的味道与竹叶不尽相似,几乎凡是蒸的东西,用艳山姜叶子放在笼屉上面做衬时,吃起来,那香喷喷的味道,香中带甜,甜中带香,香味比桂花浓一些,又比夜来香淡很多。印象中,还没发现有一种香味可以取代艳山姜这种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