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2019-02-22 20:37:04)
标签:

杂谈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一阵雾霭一阵霏雨,到处湿漉漉的,湿了衣襟,也湿了心思,却是宜于春意之萌之生。每逢这个时候,几场柔柔的春雨、几日暖暖的太阳,就会令山野间那些李树的花蕾怒放,一瓣瓣、一朵朵、一簇簇、一排排的开满枝头,暗香浮动,将春天的山壑间点缀得如同童话世界般的美丽。

      早上在中山公园散步,傍着玉鉴湖往龟山走,刚刚挨近浩然亭,便见到亭前的桃园里,两三株李树枝枝桠桠上满树上全是那的李花,一如覆盖了团团雪花,柔柔的、香香的、粉粉的、嫩嫩的;走进观赏着一树李花,小小的一簇一簇,五片小瓣白白的薄薄的,沾附在花瓣的水,很晶莹,欲飞而不飞,不飞而欲飞;凑近点,嗅到了一缕李花特有的暗香,清新淡雅,沁入心脾,顿觉神清气爽。这一树洁白无暇的李花,与艳丽夺目的桃花相辉映,形成了园林景观中一道富有深红浅白的风景线。

       李花以洁白秀美、素雅清新著称,而且气味芳香,深受人们喜爱,从汉代开始便与桃花齐名。《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后来还成为一句成语。意思是,桃树和李树从不招引人,因为它们美丽的花朵,常常引得人们前来,久而久之,树下便走成了一条小路。皆因司马迁等古人将桃李并举比喻,宋代的美女都崇尚白色,也十分崇尚玉梅。玉梅就是李花的别称。宋朝过元宵节的时候,美女都以头戴玉梅为应时头饰。宋高宗即位翰林学士的泉州人李邴在《女冠子》词中就写有一句:“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于是,宋代文人墨客对李花赞誉有加,枚不胜举。仅在宋诗中,就有李复的“桃花争红色空深,李花浅白开自好”;赵必象的“李花不减梅花白,闲与梅花争几回”;以及学者称为“诚斋先生”的“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的“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李花半落雪成堆,未後桃花录续开”等。

       李树开花与梨树开花一样,都是白粉粉一树,难以分辨。不过,李花花朵较小,花蕊为浅黄色;而梨花花朵较大些,花蕊为粉红色而已。谈起李树开花,最让人直观联想到的,就是脍炙人口的一句唐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想,将诗人岑参用以形容梨花怒放,满眼玉洁的景色,改成“正是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李花开”,那可是再恰当不过了的。冰清玉洁的李花,一朵朵不太显眼的小花,五个小小白白的花瓣,吐露着浅黄色的花蕊,一串串,一簇簇绽放在青绿色的枝条,不矫情,不妖媚,拥簇起来,一树如云似雪,就是一副生机盎然的画面,把一处小小的桃花园打扮得楚楚动人,仪态万方。光看着,就让人心旷神怡了,觉得与美丽同在了。

      说到李树开花,李花之美还与李白的诗赋才情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个美丽的传说,1300多年前的某个早春傍晚,李白的父亲李客和李母月桂带着李白在院落里散步,春风拂面,杏花桃花李花斗艳争芳。李客诗兴大发,当即吟出“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李母紧接着也吟出“火烧杏林红霞落”,要儿子上尾句。七岁的李白无意中瞥见了开花一树白的李树,便脱口一句“李花怒放一树白”。这一来,李客便以白为子取名,成就了诗坛一段佳话。自此,诗仙李白就与李树的美与高洁有了不解之缘,李花之白之洁与李白之才情也就相得益彰了。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李树开花与李白才情的不解之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