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怀旧是人的天性。曾经是潮汕农村广泛存在的“下山虎”民居和“福州眠床”,如今已经列入了“古董”的行列,成为人们心眼中的稀罕货,可遇而不可求。有意思的是,岁朝跟随畲族人家的蓝先生前往凤凰山游览时,竟然在一处大山深处,同时在一户茶农人家见到了这两种“宝贝”。
由于仅仅是凭着兴致游玩而已,竟然忘记询问这户人家的姓氏。我们从凤凰山南麓的畬族岭脚村往山中驱车进发,中间还路过了又一个畲族的碗窑村,自驾车一直开到无法前行为止,前方继续步行,就是山沟里鲜为人知的凤凰山三叠泉。在一处半山腰满是茶园的山坡上,一片宽埕处同时出现了两幢新近建成的民居,一幢是趋于时尚的三层高钢筋混凝土新型建筑,另一幢就是现在已被列入古董视野的“下山虎”。
用通俗的语言描述,这幢顾名思义的民居形状,的确有点像下山之虎之势。我们步入的大门,恰如是老虎的嘴巴,大门两侧称为“伸手房”的两个前房,就好似老虎的两只前爪,后面正中的大厅宛如老虎的大肚,大厅两旁的两间大房,便可视为老虎的后爪。这四房一厅连加中间一个天井,就有如一只浑身是劲,张开大口吸纳天地精气,时时蓄势待发的狮虎,因而,下山虎又被称为爬狮。在潮汕的民俗文化中,人们十分考究,将“下山虎”的大门做成凹斗形状,使整座建筑形成一个阔嘴窄径兼大肚的格局,使之达到最大限度藏风聚气的目的。
潮汕农村大多聚族而居,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上,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整个村寨都依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等方面的要求营建,直接地将“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合一的意念。潮汕民居府第最基本构成的“下山虎”(爬狮)就是这种理想风水的独特人居建筑。不过,大山里的这户人家仅是单门独户,没有攀附现代风尚,依然秉承了潮汕传统民居的特色,真是难能可贵。现在的社会都是趋于时尚,农村盖房子也一样,都是赶时髦,盖上它楼叠楼好几层,越高越有气派,传统的民居已极为稀少。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少听到“下山虎”这个名词了。
这处“下山虎”民居中的家具并不复杂,大厅里仅摆放着一套现代木沙发和一个矮案台,侧门的一旁还有一个新旧兼顾的厨房,厨房里既有燃烧石油气的炉具,又有燃柴的老式灶台,灶台后侧烟囱旁边的一处猫洞,相信绝大部份年轻人都说不出它的用途了。
就在“下山虎”的右后房和左前房,我们见到了早就成了古董而且价值不菲的两个福州眠床。如今这类古眠床已经越来越罕见,即便偶有发现,也大多会被人作为古玩收藏或者送进博物馆里“休眠”。
我们潮汕人称为福州眠床的古眠床,现在已经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种看似笨重的老眠床,大多都以核桃木、龙眼木等硬杂木为材料,既坚固又防水,适合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眠床上有三面不太高的围屏,俗称“遮风堵”。这样的构造很贴心,熟睡后完全不必担心感冒受凉,能避免寒风直接吹到人的头上。三面“遮风堵”上那些眼花缭乱的雕刻装饰,在今天看来,这些民间匠人的绝活,使古眠床成为一件非常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古眠床的遮风堵上还有一个棚架,是为了便于张盖蚊帐,同时使眠床成为一个独立的私密空间。
在“下山虎”人家的左后房,见到了一个焙茶的烘橱。这个现代化设施的旁边,有一个现在潮汕农村仍然熟视无睹的粿架。在潮汕地区有两句跟“粿”有关的谚语,一句叫做“时节做时粿”,另一句叫做“三十夜借粿架——免想。”旧时,不管家庭穷困还是富有,每逢时年节日总会做粿。做好的粿,不管是甜粿、发粿还是鼠粬粿、菜头粿,都要放在大竹盘中,然后一层一层迭在粿架上。这种承载着儿时过年美好记忆的粿架,如今依然是潮汕人过年少不了的风景和年味,成为食文化的一个缩影。不过,“下山虎”中的粿架已经被这户茶农人家挪为晾茶之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原本寻常人家的“下山虎”和福州眠床,一是不合时宜,一是费工费时,已经退出了消费领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大凡过去了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从当初的时尚而渐渐成为古董。由此,正印证了古董就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珍奇物品,其中沉积着大量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是人类文明和历史的缩影,使人在观赏过程中恍然间仿佛穿越了时空,遨游于岁月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