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上午,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程建设指挥部属下的李旭生、李国伟、李舜道、刘汉生、张俊明、李木盛、余汉潮几个兵团战士,聚集到了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梅龙工业区内的广东上益食品有限公司,与他们昔日的战友苏松文一起,商榷了组建“工指联谊会”的有关事宜,并初步达成了共识。
上世纪七70年代初叶,正当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刚刚成立的时候,海南6个师中的100多个团曾接到了兵团司令部的一项秘密任务,在各个连队中抽调一批精英人才,输送兵团工程建设。那时候,李旭生他们这些刚刚来到海南屯垦戍边的小伙子,大部分都是正在大开荒的工地上,便被挑中,来不及盥洗便前往团医院作了体检,合格的便即刻打点行装,登上了解放牌大卡车,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到了五指山腹地的工程建设工地,成为了一个兵团工程兵。这个兵团工程指挥部就设在海榆中线162公里、琼中县什运公社附近的一个山头上,路口刚好就是五指山中学。当时,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最上头要求上方要在海南岛五指山区建立华南最大的军事后方基地。成立兵团工程指挥部,目的就是要在短时间内从海榆中线什运地段,开拓出一条穿越原始森林,进入五指山腹地的战备出路,建立军区和兵团的大后方。
这支曾经在五指山腹地的热带丛林中出现的工程部队,队伍中没有一个女性,由于它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人们只知道它对外的“什运工指X号”番号。对于曾经是兵团工程指挥部的诸多工程兵来说,他们曾经最荣耀的身份就是“工指人”。“工指人”的每一个年轻成员,也是知青群体的一分子。知青这个响亮的名字,伴随着他们走过了50个春秋。1970年5月,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程指挥部成立了。这是一个师级建制,直属兵团总部,兵团的冉付司令亲自挂帅,工程技术人员由广州军区和兵团各部选派,并在兵团海南下属的一至六师各团中,抽调600名知青,组建4个工程连和1个机械施工排,组成一支集军事工程生产为一体的部队。那时候,原在白马岭下六师11团(南方农场)的汕头知青张俊明,原本正与大家在一起挖井,只见团部参谋处潘参谋来到驻地,走到正在挖井的人群中,端详一番,就把他叫走了。也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七仙岭下三师3团(新星农场)的潮州市庵埠知青李旭生,忽然有一天接到去保亭县卫生院体检的通知,体检完毕,也即与其他人一起打起背包就出发。
及后不久,由这些年轻人组成的一支支小分队,翻山越岭,淌河过水,抄小路来到两公里外的一棵老榕树下开拓未来的营地。这一支支小分队,就是开着推土机,一路用铁锤钢钎打洞,填炸药,放炮,一路用推土机推土前进,数个月里都是这样,走着走着,走到天快黑了,走到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宿营之地。其中,张俊明所在的一支11人队伍,就曾经靠着一顶帐篷和两块铺板度过这么一个夜晚。那天夜里还碰到下雨,帐篷虽小,还算淋不到。可是,刚刚开拓的泥泞山路,雨水沿着高处的沟谷冲刷下来,为了睡上一觉,这些年轻人只好用石块将木板垫起来,并且,11人就挤在这两块铺板上,半夜里有谁起身撒个尿,回来连挤身的地方都没有了。每逢下雨的时候,沟壑里的水特别浑浊,不能吃喝,这些开路的年轻人还得利用帐篷淌下的水盛来煮饭烧菜。这条开拓的道路是在一个大山沟里进行的,在经过一个山垭口时,为了降低坡度,他们挖了一个大坑,堆进去的炸药就达4吨,放了电线,远远按下闸刀时,顿刻对地动山遥有了极其深刻的认识。时常经过悬崖峭壁时,这些年轻人自己开着推土机作业,并没有多大的骇怕,可是,当看到别人在作业,推土机偶尔半个悬空,下头就是百丈深渊,常常为战友攥了一把汗。就在距离指挥部仅有100米左右的上坡段,一名培训不足的知青开着推土机作业,因为踩错油门,整只车眼看就要冲下悬崖,幸亏一块石头堵住了车头的铲角,这个知青随之紧急拉紧操纵杆和踩死刹车,才捡回了一条生命。一名知青驾着推土机在山坡上清岜,山坡下就是油库,车开过了头,连人带车滚了下去。人昏过去了,车履带还在转,幸亏被土堆堵住了,才不致于酿成一场大祸。那些分配到坑道里作业的知青,工作就更辛苦了。整个山里头都是石头,得用发电机配风枪,在坑道内钻出一个个炮眼,装上炸药、雷管后引爆。六个钟头一班,一班一次爆炸,一天四班车轮转。在里头工作,那环境,就跟经典电影《上甘岭》中坑道内的情景一模一样。不同的是,每个人都必须戴手套,戴安全帽,模样活似矿工一般。每前进一步,上面就要用木料打架天平堵,下面清理好乱石就要铺铁轨跟进。在这种情况下作业,最可怕的就是哑炮。有一次炸响时,庵埠知青李旭生一声声的数,把一声以为是双响,实际上是单响,欲进去检查时,人到坑道口了,里头这一下子就响起来,要不是他躲得快,恐怕早就一命呜呼了。在开路掘坑道的同时,这支知青部队还自己动手上山砍树、割茅草,盖茅草房,又动手盖窑子,烧石灰、烧砖,盖房子。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当年建成的营房、仓库和桥梁,时至今日仍然惠及当地政府和百姓。
这个发生在五指山腹地的战备工程,自1970年5月开始,到了1973初夏结束,前后仅仅三年时间。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兵团就没明没白解散这个单位,及后兵团的体制也撤销了。这600名从6个师各个团中抽调的知青,有的回到了原农场,有的并入了6师19团,也就是现在的新伟农场。
什运附近大榕树下那段艰难困苦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每一个“工指人”一份沉甸甸的生命旅程和宝贵的人生财富,并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在短暂的时光里,“工指”的这些知青工程兵,和睦相处,兄弟相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使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岁月如歌,流年似水。岁月虽然改变了知青们的青春容颜,但剥夺不了他们这段厚重的记忆。如今,这些已届花甲之年的老人团聚在一起,为的就是重新唤起当年的记忆,重温当年浓厚的知青谊、纯朴的战友情。尽管早已满脸皱纹,两鬓斑白,五指山腹地兵团工程建设基地上的那些事,那些人,那些情,总会令人难以忘却,让人铭刻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