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器工艺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民间手工艺的典型代表。近年来,竹编工艺品带着绿色、自然的气息卷土重来。这些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构思独特,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样式古朴典雅,美观大方,是时尚和环保的完美结合,颠覆了整个消费品市场格局,使崇尚自然的现代消费者趋之若鹜。
近日到桂林一游,在桂林千古情景区的阳朔古村,见到了一间摆卖竹制品的“守艺竹刻”门店,走进去,那一顶顶竹笠,一件件竹盒,一支支竹锤,一个个竹篮、鱼篓和精工雕刻的竹罐,上乘的竹料,精美的工艺,又勾勒起孩提时代的记忆,想起了儿时的故事。还有那一座座精巧雅致、新奇古趣的竹制盆景,其间不仅竹轮会转,流水潺潺,还会喷出负离子烟雾,用来点缀居室,极有韵致。
竹器奇葩,从粗壮的竹子变成精致的工艺品,不少是用手工完成,机械无法代替,人工成本较高,技术要求也比较高,经济效益不大。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工业水平的提高,日渐被塑料或其他以批量生产的材质所替代,从事竹器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主要靠一批中老年艺人支撑着,年轻人几乎没人肯学。在人们的印象中,竹器行业日渐式微,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我们的潮汕,到处都是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竹子。这些青青翠竹,色泽天然,富有弹性,强度大,尺寸稳定,能防潮,不虫蛀,不易开裂。经过匠人的巧手,成为品种繁多的竹器。从油纸伞到凉席,从斗笠到桌椅,以日用品的姿态出现的竹器,旧时在每一个家庭里都占据了一席之地,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编制竹器是潮汕一种传统手工业,过去几乎四乡六里都有竹器业,历史悠久且富有地方风情和人文特色。从事竹器编制的,一般都以家庭作坊的个体手工业为主,有些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竹器的编制。那些竹编能手,砍下几段竹筒,劈开后,再劈出长条竹片,将浸水的竹片渐渐揉弯,用锋利的刀片在竹片的一端剥下很薄很薄的一层,把竹篾破得薄如纸、细如线。这整个集竹成材的过程,所用工具均是原始劳作工具。一根竹子,经过剖片、剖丝、切丝、刮削、磨光等工序,即变成一条条竹篾。编结时,他们极其熟练地将竹篾盘绕交叠,篾随手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竹篾在他们手中变得灵动而欢快,令人眼花缭乱,制作时技术娴熟高超。
经过巧手编结,一条条竹篾便成为形状各异、花样繁多的竹制品。潮汕各地生产出来的竹器产品,既坚固实用又美观大方,赋予竹器特定的文化内涵,并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将一根毛竹削割成竹竿、竹片及竹条,然后便可将它们拼成一把完整的竹椅、竹梯;先辈过番背着的市篮,是用全篾青编制成圆柱状,口略收而有盖,上桐油后不透气,可盛较多东西;旧时的篾席,隔潮透气,通汗耐汗,十分凉爽且经久耐用,深受人们喜爱;女人外出做客提着的花篮,小巧玲珑,美观雅致,早就被潮剧搬上舞台;竹槌、竹尖担等更是潮汕人所独有的。
如今的竹器,早已不是人们必不可少的日用品,更多的是人们家居装饰、摆设的玩物。竹编是十年磨一刀,没有十几年的积累,很难做到刀随心走。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竹编手工技能的传承出现断代现象。传统手工艺的复兴,离不开保护与传承,更离不开创新与转化。在民间手工能人面临生存窘境的今天,只有求变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潮汕的竹丝编织便是竹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比一般的竹编工艺品具有更高的工艺价值,堪称潮汕民间工艺一绝的精美书画作品。徐悲鸿的《骏马图》、唐寅的《八哥图》、于右任的对联等等,竟然都是用细小如发丝的竹丝编织而成,人们在惊叹这门绝技精妙高超的同时,也为潮汕这朵民间工艺奇葩惊异绽放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