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普宁市南溪镇旧厝斗飞凤山上,有座女僧修行的尼寺,古称南庵,现在叫南岩寺;南澳岛钱澳湾畔鸡翁石山上的茂林中,也有座女僧修行的尼寺,它就是俗称“钱澳庵”的石潭寺。佛门之外的人,弄不清庵与寺到底有什么区别,只知道,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之称的南澳岛,海、山、史、庙是相互交叉的特色,名寺点缀海湾侧畔,集海山秀色于一体,构成一幅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作。
从汕头来南澳岛,沿着南线环岛路驱车6公里,便到达长山尾至县城中间的钱澳湾。就在钱澳湾的大路边,有一道稍微陡峭的水泥山道,登上去就是石潭寺。从钱澳湾仰望,高居山坡上的石潭寺,红墙黄瓦的庙宇将蓊郁的群山、浩瀚的碧海当成天然背景,气势凌空,不同凡响。走上去朝钱澳湾俯视,依山傍海而建的度假村,小别墅一栋连着一栋,很别致。中间三层高主楼前面,是两个清澄透澈的海水浴场,浴场隔着一段金灿灿的沙滩就是浩瀚无垠的大海。居高临下,看岬角处海浪与礁石碰撞,浪花雪白。海水从沙滩边的浅黄到浅绿再变成深蓝色,循序渐进的色调让人愉悦。举目眺望,但见浩瀚大海氤氲缭绕,碧水蓝天,轻舟摇曳,给人的感觉美极了。
来到石潭寺大门前,只见寺前高高的石壁上,显赫显现“人天福地”四个青色大字。石壁两侧,栽植有两株菩提树。沿着石壁两侧的石梯而上,飞檐翘角的红色门殿,正中的拱形门上,是金灿灿外框蓝底金字的石潭寺匾额。拱门两侧那蓝底金字的对联,写出了石潭寺的特色:“石秀峰奇藏古寺,潭清海碧映禅心。”据悉,清光绪四年(1878年)兴建“钱澳庵”
时,因寺前有石坑水潭,山泉清澈,寺以潭命名,故正称“ 石潭寺”。或许,这就是这座寺庙命名的由来。
岛中有湾,湾畔有寺,本不足奇;奇的是,本以为女僧修行之处为庵,而石潭寺既称庵又称寺;踏入佛寺,所见所闻,也显得处处与众不同。弥勒和尚和韦陀造像消失得无影无踪,代替的是四面观音坐像;环绕在菩萨周围,没有横眉怒目的金刚,而是带有阿凡提大胡子的西域人形象。
在门殿与主殿之间的寺院中,又栽植有两株菩提树,树干粗壮,分枝扩展、树形高大,枝繁叶茂,冠幅广展,十分优雅可观。菩提是一种智慧的象征,菩提树代表的是一种美德。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是一个十分唯美的意境,佛祖就是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在印度,每个佛教寺庙都种植有菩提树,印度人非常讲究菩提树的血统,均以当年佛祖顿悟时的圣菩提树的后裔为尊。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菩提树在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唐朝初年,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回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对师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论道的对话流传甚广,也使菩提树名声大振。
走过菩提树的浓荫下,跟前的主殿大雄殿,是一座红柱、赤墙、黄瓦的四角形宫殿,和潮汕地区一般佛寺的大雄宝殿很不一样。入殿处又有对联“佛日高悬光明世界,法轮大转普利人天”。殿中,一般佛寺的三尊宝佛只剩如来一尊,还见有两尊和尚造像立于如来身边;一般大雄宝殿的十八罗汉塑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十八尊观音、文官之类的立像。其中的观音的立像,体态婀娜多姿,衣带飘飘,神态自然,造型优美,颇具艺术价值。
大雄殿后,红色的三层楼是尼姑们日常居住的地方。在这里,见到了树上挂满果实的无花果和杨桃树,见到了根抱石的榕树奇观,还有不少奇石。在这里,没有受到佛教的森严所震撼,蝉鸣鸟啼,梵音绕耳,一片清净,给人十分亲切的感受。
寺院中养有一对狼狗,见到陌生人发出一阵狂吠。正欲靠前观察,一位妙尼从旁婉言劝阻了。望着她款款而逝的背影,陷入了沉思。这个石潭寺里修行的尼姑都很年轻,主持只有40多岁,其他两位尼姑就像我刚刚见到的一位,才20出头,那几个岁数稍大的都是来当义工的斋姨,几个幼儿则是寺里收容的孤儿。过去总以为,尼姑住处称为庵堂,和尚住处称为寺院。琢磨了一下,或许是这样,不知对否:寺和庵的区别,不在于是和尚还是尼姑住处,最主要的,寺院是供给僧人修行、香客进香的地方,庵则为僧人清休的地方,是禁止外人入内的。过去,尼姑修行的地方不便被外人搅扰,所以称之为庵;现时,尼姑修行的地方也接纳香客进香,因而可称为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