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常常听到不少人来到汕头市中心城区北郊的龙泉岩开展跳石运动,还时不时获得了这些照片和视频,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致。于是,今天一早就来到这里,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跳石时,动作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运动中其乐无穷。做运动的时候,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都使人感受到跳石运动所带来的强壮体质和户外的乐趣。
人们来到龙泉岩登山,通常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龙泉岩正门旁水泥路一直走到山脊上的绿道,另一条是从跳石沟往“牛牛石”直达金刚岩。然而,我今天选择的,却是与之不同的第三条路线,走进红墙黄瓦的龙泉岩寺,沿着其中的石阶,登上千禧龙年落成的大雄宝殿、观音阁,走过古龙吐水、仙古桥、龙潭龟穴等古迹,沿着各种各样硕大的岩石往上登攀,领教了一段拥抱自然、挑战自我的跳石运动后,才找到了通往山顶佛光亭、圆通亭的绿道,并在圆通亭附近找到了佛光岩,这才从佛光岩处走下还在建设中的铁林禅寺,并在铁林禅寺沿着陡峭的水泥山路走了下来。一路上,在一块块岩石见到了写有龙泉岩、佛光岩、心印、佛等大红字和烫金大字。
桑浦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坐落在韩江三角洲西南部,榕江流域的东北部,是韩江平原与榕江平原的分水岭,潮汕第一名山,为花岗岩构成,山貌多岩石裸露,巨石垒叠悬覆,构成了奇石怪洞多的特点,因“昔时同南滨海,北麓遍植桑树”而得名。龙泉岩处于桑浦山南麓的韩江、榕江出海口,背靠桑浦山主峰,是由一大片花岗岩石覆盖而成,因山岩上有一股小泉终年不枯竭,故称“龙泉岩”。垒石阵是龙泉岩随处可见的一大特色景观。大大小小的岩石,经过漫长岁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块块姿态各异,大小不同。远远的看上去,大多数外表圆滑滑、黑黝黝的,如同硕大的枕头、皮球或鹅卵,参差俯仰,错落有致。走近一看,这些岩石的表面都是疙疙瘩瘩,非常粗糙。一不小心,皮肤擦了一下,就会留下几道细小的血痕;倘若手掌用力按下去,一定会有无数的流血点。这样粗糙的岩石,虽然会伤害皮肤,但人们在攀登的时候,这些小疙瘩可以增强脚底的摩擦力,使人们可以在掌握一定技巧的情况下,在岩石斜面上步履轻松地行走。尽管我今天的跳岩路段不长,不过,有时得象壁虎,贴着石头手脚并用爬上去;有时得象蜻蜓,动作须轻盈轻巧;有时得象长臂猿,靠双手来支撑走过一块石头的整个动作。幸好,因为特意穿上古拙的军鞋,鞋底的胶质和石头接触,有一定的摩擦力,不致于造成摔倒。
走过了一阵子垒石阵,终于寻觅到了龙泉岩山脊上那条由古道改造而成的绿道。这条绿道的山麓下就是汕头大学。从山脊上走着,透过树隙,不时总能俯瞰到整个汕头大学。作为校园独特景观的汕大学术交流中心、新行政中心,外观简洁硬朗的汕大图书馆等等,特别是外形酷似“脑干”的汕大新医学院楼尤其显眼,或简约、或灵动、或恢宏,一座座中国校园建筑艺术之花无不一一呈现在眼前。绿道两侧山间的原始次生林区方圆百里,沟深幽静,树木葱郁,垒石阵石堆石,石连石,非常奇特。置身大自然中,放眼望去,尽是蓝天、白云、绿树和大大小小黝黑的石头,感觉自己一下变得渺小了很多。据说,从这条古道继续向前走,下了一个陡坡再登上一个山头,大约一公里左右的路程,就可以见到一块汕头、揭阳、潮州三地的分界碑。不过,短暂的跳石,体力已经超支,再加上登高时气喘吁吁,每登一段石阶就要歇一歇,到了佛光岩后,已经没勇气再继续寻觅了,只好走下左侧山坳里的铁林禅寺。
下山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理念:跳石运动,是近几年汕头出现的野外锻炼项目,由于出现在桑浦山的跳石沟一带,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桑浦文化增添了一项内容。桑浦山在潮汕地区的突出挺起,由于有榕江和韩江这两条大江的环绕,构成了有山有水、山青水秀的美丽,为大潮汕的人文奠定了丰厚的根基,即所谓物宝天华,人杰地灵。文化是人的创造,人的存在方式。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就开始有了文化。桑浦山乃人文荟萃文化发达之地,桑浦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潮人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些历史文化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添发新的光彩,永远是桑浦山留给后人的有形或者无形的巨大的文化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