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校的中学生除了以学为主,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下乡支农,和农民搞“三同”,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下地劳动时,要不惜力、不惜汗,犁耙锄镰,什么活都要干,做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那时候,我们所在的学校,支农的对象,是一湾之隔的东湖,劳动的一个项目,就是在吊窝井上提水灌田。不知为什么,偶尔一次却去了磊口。
以前,不管是东湖还是磊口,田园都是山地为主,与达濠的其他地方以至潮阳的不少地方一样,极少有池塘和溪沟,农田的基本灌溉,大都是依靠在田边挖掘一口吊窝井提水浇田。即在田边的一角挖出一口大井,井沿用石头砌成,井边竖立一支几米高的石柱,横串一支近似天平式可摆动的木杆,木杆的前端用绳子串勾一支几米长的竹竿,连接能摆动的水窝桶,木杆的后端用大绳子扎紧一块比窝桶水重的石块,提水时,借助石头的后座力十分轻快,不提水时,整片田园仿似摆放了若干门高射炮。
去磊口的这一次,与另一位同学被分配到一块岩石下的山坑改造成的吊窝井提水灌蕃薯园。山坑里的水本来就不多,三下五除二就把坑里的水提得差不多了。这时,忽然发现坑底的一角有三两尾坑䰶钻入了石缝中。于是,合力用水窝桶把剩下的坑水戽干。这一来,钻进石隙的沙𩷶便随着残存的水淌了出来,两大三小,大的一公一母,那公的,足足有两指粗,头黑嘴阔、纹直尾大,真叫人开了眼界,即使在城区的商铺中,也难以见到这么大条的一尾沙𩷶。潮汕沙𩷶,有一坑二井三田之说,这种既是坑又是井的沙𩷶,斗起来,肯定骁勇善战。
一番锤子剪刀布后,遂心的拥有了这尾少见的雄𩷶,高兴得连蹦带跳将它带回到现今磊口大桥西侧当时住宿的干校大礼堂中,在床板下用口壶养了起来。心里琢磨,翌日再学农一天,后天便可将它带回家炫酷了。遗憾的是,翌日劳动归来,床板下的口壶还在,然而沙𩷶早已不见踪影。是谁偷走了,不得而知。那当儿,别说有多心疼了。四出寻找,自然是一场空。返回城区后,甚至还到各个沙𩷶铺店寻觅,希图能见到它的踪影,将它赎回来。
沙𩷶是潮汕人对中国斗鱼的俗称。潮汕的斗鱼,最常见的是红蓝尾叉,眼眶金黄色,体色呈咖啡色夹杂部份红色竖条纹,额头部分有黑色条纹,两侧鳃盖后方边缘各有一块绿色斑块,背鳍和臀鳍都有蓝色镶边,鳍上有深色斑点,背鳍、臀鳍均呈尖形,很多人亲切的称之为潮汕叉。它们生活在池塘和山间小溪流中,以抓到的这种生活在山洞间活水之中的为最佳,体形大,凶猛,好斗,胜券在握。
斗沙𩷶的场景特别精彩。把两尾沙𩷶送入同一缸中时,两雄相遇,势均力敌时,鱼体颜色立即变深,各自张开鳃盖,露出凶相。随后便互相追逐,各自弯着身子张开鱼鳍,头尾相接,成顺时针或逆时针不断变化方向,迂游对峙,潮汕人管这叫“激鳍”。双方张开尾鳍拍打对手头部之后,开始交战。沙𩷶的武器在鱼嘴,攻击方式为撕咬对手嘴、鳃、腹。若双方势不两立,便吻对吻互相啃咬。酣战时,吻部咬住吻部左摆右扭,忽浮忽沉,忽进忽退,忽左忽右,不断显摆战斗力。直到双方觉得需要换气时,才各自松口,潮汕人管这叫“咬斤”。几个回合之后,决出势力悬殊,勇者瞄准对方破绽,凶狠进攻撕咬,并且愈战愈勇,气势完全凌驾于对手之上;相形之下,弱者往往无力再斗,身体颜色变成惨淡白红色,身上条纹也变浅。落败者常常身体伤痕累累,尾鳍破裂,嘴巴红肿充血,夹紧尾鳍,落荒而逃;获胜者耀武扬威,穷追不舍,尾鳍大肆飘扬,身体颜色变得更加艳丽夺目。
既往捕捉沙𩷶,通常是用畚箕在池塘、小溪流和水草中打捞。沙𩷶游速快且灵活,很难捞到。不过,雄𩷶常常会为雌𩷶吹泡泡,营造一个吹沐为巢的窝,抓有几次后,有经验了,就能识别以哪些泡沫是沙𩷶吹出来的。用手指一边轻轻点着泡沫,一边用嘴发出笃笃声,雄𩷶以为是同类前来挑衅,就会朝抖动的泡沫发起攻击。这时,用畚箕打捞,绝对是十拿九稳。当然,也可以找一段小河沟,见有水草丰盛的小水潭,便可在上游开沟分流,筑坝断水,同时在下游也筑坝,将小潭内的水戽干,来个“瓮中捉鳖”。不过,在田间沟渠中抓到的都是田𩷶,并不稀奇。再说,在田沟里筑档,常常会影响到水田的供排水,管田人是不允许的。一旦看到有杠锄把子的人过来,立马就跑。管田人看到顽童跑,有时会指着背影骂,骂完了,以为不再来了,又到别处巡田。看到他走远,又折返回来继续干。
将抓来的沙𩷶带回家后,一开始总是把它们一尾一个陶罐养起来。加盖置于阴暗处,还需在水里放一两块铁渣,让沙𩷶有机会可以经常磨练吻部。养沙𩷶除了以孑孓为饲料外,还要喂肉、水蚊子,切忌喂食饭粒,以免爆生鱼鳞斑。把野𩷶在陶罐里养上大半个月后,便可改用玻璃鱼缸养,并可与别人的“爱将”对峙了。
在孩提的岁月里,养沙𩷶,斗沙𩷶,特别受到潮汕人的喜爱,几乎形成本土人们的一种娱乐风俗。在潮汕人的口头禅中,就有一句“沙𩷶相咬”用来比喻双方好斗,各不相让。那些沙𩷶,都被各自的主人冠以韩信、萧何、张飞、关公等爱称。记得那时一放学,不是放下书包就往卖沙𩷶的摊前围拢,就是拿自己的“爱将”与别人的开战。小贩的沙𩷶与人斗,为示公正,常用另外一个玻璃鱼缸,同时放进两条雄性沙芒鱼,屏气静声观赏沙芒鱼打斗;孩子间的沙𩷶开战,只能是用锤子剪刀布决定采用谁的鱼缸。胜者可连对方沙𩷶及鱼罐归为已有,这就是潮汕人俗称的“咬抱”。抱得鱼连罐归者,其喜悦之情就不用言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