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壳是汕头人夏季餐桌上不可以缺少的海鲜美味,每年的端午前后,薄壳就开始上市,三伏时节是最肥美的时候,每逢傍晚,市场上随处可见卖鲜薄壳的小贩,下班时顺手买回家,摊贩必送一把金不换,炒后当晚餐,几乎成了潮汕人家夏日里的经典佳肴。
薄壳是潮汕特有的海贝类海产品,壳薄肉质爽嫩,鲜美可口,成为潮汕人一代又一代的美好记忆。爆炒薄壳时,除了摊贩配有的金不换外,一般的家庭还会视自己的口味,随意添加姜米、蒜蓉、沙茶酱、辣椒酱、美极酱油、葱等辅料。买来的薄壳冲洗干净后沥干水分,点火起锅时,一定要注入比较多的食用油,先调至小火,放入姜米、蒜蓉、辣椒,煸出香味,炒匀后注入适量美极酱油,将锅里的辅料混炒成香辣汁,然后改大火,放入鲜薄壳和金不换,快速翻炒至锅里的薄壳刚刚开口,即时熄火装盘。薄壳容易熟,稍微过火,肉肉就会回缩。做这道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炒的时间不要太长,炒出来的薄壳才显得鲜嫩多汁。不过,我自幼养成的习惯,炒薄壳时,辅料只有金不换、蒜蓉和鱼露,别的一概都不添加,这样的炒法,一是不太辣,二是金不换的味道较为浓烈,二是薄壳越发鲜美可口,入喉口感更佳。除了爆炒之外,薄壳苦瓜汤、薄壳芋头汤等等也是家庭中常见的烹饪。先将切断的苦瓜或芋头放入锅内煮熟,然后再放入薄壳,吃起来,既清甜鲜美,又祛暑消热,是夏令最适宜的家常便菜;薄壳米粉汤也是潮汕人在夏季最常做的一道薄壳菜肴,锅里放水煮到沸腾后,放入米粉煮开,再放入秋瓜,待到秋瓜煮软后就可以把薄壳和肉末一起放进去;薄壳作为一种价廉味美的海味,独特的风味,是潮汕人夏天餐桌上的美食。除了鲜吃,经由“脱凳”、“浸漂”、“煮沸”、“捞米”、“装篓”几道工序,可以将薄壳水煮,脱去壳,加盐卤去水分,变成薄壳米;薄壳也可以生腌,用盐或鱼露腌制的咸薄壳,是一道味道绝佳的菜肴;甚至,小小的薄壳还可以做出十几道菜肴的薄壳全席。
薄壳的学名叫寻氏肌蛤,壳薄又脆,透着外壳能见到贝肉颜色,是生长于盐度较高的外湾或岛屿的滩涂中的一种贝壳类海鲜,因其型如瓜子又称海瓜子,它的鲜美和味道,会让人像嗑瓜子一样根本听不下来。它们的体内长有一条可以生长到体外的线形成足丝,常常会借着足丝群聚在一起,附在滩涂中的泥沙中或者养殖者专门定殖的薄壳埕上,在潮汕地区,人们通常称之为“薄壳凳”。人工采摘时,在潮汕称之为洗薄壳。采摘者在清晨三、四点就得出发,把船开到有薄壳的地方,然后脱下衣服,裸体潜入冰冷刺骨海中,憋气倒爬执着前端带有小铲子的网袋,将薄壳连土割入网袋,再由船上的人协助拉上水面,再把薄壳倾入绑在船舷的大竹箩洗去泥土,另换人下海采割。采割出来的薄壳便可上市。在市场上看到薄壳,都是一串串,长在麻绳上的,布满了泥巴。摊贩兜卖之前,大都会将薄壳去凳,以方便市民煮炒。
金不换和薄壳是一种绝配。金不换,别名泰国罗勒,也叫红骨九层塔,一年生直立草本,气味芳香,茎绿色变紫,卵形叶对生,开白色小花,成熟的果实成穗状,大小如芝麻,在东南亚曾一度被认为是稀有的中药,是越南调配各种食用烹调和食用香料,具有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消化,具疏风解表、化湿和中、行气活血之效,将其作为薄壳这种贝类的烹调辅料,的确是名副其实的金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