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汕头兵团知青联回访团一行,参观完农垦博物馆,又参加了回访知青座谈会后,刚刚用完午餐,便小包团踏上了回访农场的道路。
我们乘坐的中巴沿着海南中线高速,从海口驱车114公里,便来到了南斗岭畔的乌石农场。这个已有六十余年历史的农场,位于海南岛“田字型”高速公路的中心交汇点,过去一贯以生产橡胶为主业,从高速公路转入省道,即将抵达农场时,本以为会看到三蓬叶郁郁葱葱的层层莽林,然而,一路上始终未能领略得到这种知青最最自豪的自然风采。
来到大山里新城一般的乌石农场场部,以农场党委书记吴海彪为主的好几位东道主,早已在办公大楼前殷切的等待着汕头知青的回访。走下中巴,远远就见到老场长梁运强赶来的急促身影,等他走到大广场上,只见当年离开这里还是毛小伙子的陈锡伟三步并作两步走的迎头而上,故人重逢,那激动的情景,实在不是用三两句话就能够描述出来的,只见他俩紧紧挨在一起,衷情的诉说着……就是在这个广场,老场长当年曾经让二十出头的小锡伟登台,指挥数百人唱起了最最流行的红歌;四十多年后的2013年,年届花甲的老锡伟带着汕头知青联的舞蹈队来到这个场部广场给众多农场搭台演出,老场长也早早就来到舞台前静等节目的开演。
一番久别重逢的相述之后,来到“第二故乡”的老知青们接踵步入厅室,与乌石的东道主倾谈起来,这才知道,这个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兵团时期作为六师十团的乌石农场,在海南农垦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中,又于2016年与南方农场、岭头茶场重组,整合成为乌石农场有限公司,这就是说,农场已经完完全全公司化了。
真是人留人来,天亦留人。一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不仅涤荡了热带午后的炎热,也使我们这群老知青在这场非常亲切的座谈会中,有了与第二故乡亲人攀谈的更多时间。如今的乌石农场,围绕海南农垦“八八”战略,充分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优势,在原有橡胶主产业的基层上,大力发展金石蚕、绿橙、蜂蜜和茶叶等特色产业,并着力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区域影响力大的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同时,还开发了农业休闲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等一批农业旅游项目,使今日的乌石农场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蜕变。
雨稍停时,在吴海彪书记等人的陪同下,我们这些老知青还来到场部一侧的一处现代化高层建筑,浏览了这个由潮汕人投资兴建的豪华的街区。走着看着,完全不相信,在半个世纪前我们曾经住过茅草屋的海南岛最最最中心的地方,如今正崛起了一座座高层气派的最新型建筑群落。